来源:冰城 +
张杰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 / 摄 / 视频拍摄
7 月的冰城田野里郁郁葱葱,在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市,水稻正起劲儿地疯长,一天一个样,微风拂过,已在飘散沁人稻花香。
在 " 五常大米 " 领军企业—— " 乔府大院 " 的千余亩有机稻田内,成群的鸭子时而在水中畅游捉虫除草,时而在田埂上晒太阳。稻田里立着好几块大型电子显示屏,上面适时显示着气温、水温、湿度、光照强度 …… 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勾勒出美丽的风景、丰收的希望,与稻田中的 "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 稻田画相映成趣。
近年来,五常市深入实施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战略,不断加大力度实施稻米产业提升工程,年产 70 万吨优质大米,为筑牢粮食 " 压舱石 " 作出大贡献。作为哈尔滨市农业金字招牌的 " 五常大米 ",2023 年喜讯频传," 五常大米 " 品牌价值再创新高,达到 713.1 亿元,连续八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同时,五常市还采取多种措施赋能大米产业,要将 " 五常大米 " 这块金字招牌越叫越响、越擦越亮,让绿色龙江的 " 黑土优品 " 享誉全球,为打造 " 现代农业之都 " 样板区展现新作为。
科技赋能,水稻品质不断提升
" 乔府大院 " 的千余亩有机稻田里,秧苗已长到近 0.5 米高。手指着稻田里立着的电子显示屏、物理灭虫设施,工作人员介绍,电子显示屏上的温度、湿度等,是实时监测到的 " 稻田大数据 ",并同步传到 " 指挥中心 ",供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稻田的环境变化,并决策。
其实," 乔府大院 " 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仅是五常 " 数字农业 " 的一角。2023 年,五常市农业物联网中心进行了全新升级,可以对辖区内 388 个 " 重点区域 " 进行监控,详细到哪个乡镇、哪个村屯的哪块稻田生虫了、缺水了都了如指掌,并随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户,指导大家快速处置。
记者在五常市农业物联网中心看到,长长的一面墙上被分割成多个板块,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类信息,用手指轻轻一点,就能获取想要的数据和场景。五常市农业物联网中心以云平台和大数据为支撑,以农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五常农业向精准农业、智能农业、高效农业加速转型。该物联网中心通过 " 三确一检一码 " 即确地块、确种子、确投入品、质量检测、博码防伪,实现了 " 五常大米 " 从种子到生产、加工、销售全程保质、保真、可追溯。
加快推进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机与农艺相配套、生产与加工相配套。推广智能化浸种催芽、标准化大棚育秧、机械钵体育苗、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暗排暗灌等技术,推动高产栽培技术施用面积达 85% 以上," 五常大米 " 优良品种覆盖率达 100%。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力提升了大米品质。
出台多项举措,打造稻米优质生长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 " 五常大米 " 品质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五常市成立了五常市稻米产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五常市全面提升稻米产业工程实施方案》,从狠抓源头、规范收储、提标立规、强化监督、宣传推介、拓宽渠道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五常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抓这项工作。之后,又成立了五常市大米产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辖区稻米产业日常管理,有效促进了稻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2 年,五常市制定下发了《五常大米产业提升工程》《五常大米规范化指导意见》,对 " 五常大米 " 产销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促进了五常稻米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在现有 " 五常大米 " 标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种植、投入品、仓储、加工、包装、溯源、授权等标准,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形成 " 平台 + 企业 + 基地 + 农户 " 的良性发展模式。
" 五常大米 " 有 " 五好 " 大米称号,即环境好、气候好、水质好、土壤好、品种好。为保护好这些优势,五常市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五常市环境监管网格划分方案》,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开展小锅炉清理、供热企业脱硫脱硝设施项目建设、水稻种植区绿化、农村畜禽粪污处理等措施,水稻生育期内空气优良天数达 100%。
全面落实河长制,制定了《五常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域内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 44 条河流加强河流监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确保灌溉用水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落实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 59 个,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210 万亩,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水稻 " 三不用 "(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土著农耕、鸭稻共作等生态有机种植模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达到 4% 以上,绿色水稻种植实现全覆盖。
种子是农业的 " 芯片 ",五常市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对 " 五优稻 4 号 "(稻花香 2 号)进行提纯复壮和新品种研发,按照 " 种植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 " 的办法,将辖区 17 家种子研发基地进行整合,利用原良种繁育基地 2.2 万亩,新建水稻原种基地 1000 亩,对种子繁育、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保证 " 五常大米 " 优质品种。
抓好 " 两头两尾 ",提升品牌价值
五常市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 " 五常大米 " 品牌价值,首先在 " 粮头食尾 " 和 " 农头工尾 " 上发力,本着 " 抓好两端(种植端和销售端),规范中段(生产加工环节)" 的原则,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大米产业质量效益,引领和带动 " 五常大米 " 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推进业态融合,编制《五常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突出 " 中国稻乡 • 生态五常 " 主题,将 " 五常大米 " 农耕文化、稻作文化融入 " 仁义礼智信 " 五常精神,建设五常稻米文化博物馆和稻乡民居,重点发展稻乡观光游、种植体验游、龙江民居等乡旅游项目,已建成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53 个,年接待游客近 5 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 5000 万元。加快发展电商经济,建设村级公共直播间 20 个,电商营业额连续四年突破 50 亿元。
参加大型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糖酒会,不断推介 " 五常大米 "。在 2022 年第四届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上," 五常大米 " 斩获 2 金 5 银 3 铜佳绩,被评为 " 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 • 卓越影响力品牌 "。
五常市在严格执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五常大米》标准基础上,参照国际优质大米标准,对 " 五常大米 " 从良种繁育、浸种催芽、育苗插秧、收割仓储到加工销售 27 个流程 99 道工序进行逐一细化,制定 " 五常大米 " 种子、环境、种植、投入品、仓储、加工、产品、管理八方面产业标准。完善 " 五常大米 " 质量安全溯源防伪系统,以五常农业物联网中心为依托,以 " 物联网 + 区块链 + 大数据 " 先进数字技术监管手段,覆盖全辖区 251.1 万亩水田面积,以米企刷取专属稻农的水稻销售卡为基础,贯穿购种、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溯源过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视化溯源管理。
2023 年,五常市与北京一家咨询集团合作,设计 " 五常大米 "LOGO,编制 " 五常大米 " 营销方案、产业发展规划和品牌战略规划,深入挖掘释放 " 五常大米 " 品牌价值和产业潜能,提升 " 粮头食尾 "" 农头工尾 " 产业链层级,推进 " 五常大米 "" 标准化、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 ",实现 " 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消费增信、品牌增值 " 的目标,将 " 五常大米 " 打造成世界顶级稻米品牌,以大米产业兴旺带动乡村百业繁荣。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