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在未来竞逐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全球科技竞争迭代升级的新格局,在一次次提醒我们:唯创新,方致远!时代发展的新 " 路口 ",实施 " 双中心 " 建设,无疑是当下城市经济发展跃级的亮眼所在。
作为我国第四个获批建设 " 双中心 " 的城市,西安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内生成长?如何升维破局,锻造可持续发展核心利剑?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话题。
获批,凭什么?
能够获批 " 双中心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意义非凡。2022 年 12 月,西安拿下 " 双中心 " 这张科创 " 王牌 ";2023 年年初," 双中心 " 建设加快脚步;2023 年 5 月,国家层面发布重要指示。
千帆竞逐,西安为啥能突出重围?除有自身实力加持外," 一带一路 " 倡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多重 Buff 的叠加更是将西安的科创实力拉满。

超强的科研实力反映在科技转化领域,也无疑是极其亮眼的存在。下面这组官方数据就是最好佐证:2022 年西安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突破 9700 家,同比增长超过 36%;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预计突破 11000 家,同比增长超过 28%;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26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17%;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 553 亿元,同比增长 9.4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5.18%,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二。
种种迹象表明,西安已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潮头 ",建设 " 双中心 " 西安有实力,更有雄心。
王牌,谁承载?
拿下 " 双中心 " 这张 " 王牌 ",给西安带来的能量无疑是巨大的。那么,面对一个主打科技产业培育,一个主打科研攻坚的 " 双中心 ",西安该如何抓住这一世纪利好?
首先," 双中心 " 承载区域如何?西安拿出了最好诚意——城市 " 门面担当 " 高新区。
一直以来,西安高新区都被誉为 " 西安经济的发动机 "。2022 年西安高新区 GDP 总量突破 3100 亿元,取得了 10.1% 的两位数增速,在全国十强高新区中位列首位。2023 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 GDP844.22 亿元,增长 10.5%,GDP 总量占到西安市的 29.8%,再创历史新高。

反观西安高新区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动能,其关键是来源于矢志不渝的科技创新动力。据了解,西安高新区 80% 以上的科技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80% 以上的科技企业已经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 " 产学研用 " 深度融合关系,80% 以上的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团队。
此外,还涌现出填补国内空白的 12 英寸电子级硅抛光片、" 启明 930" 芯片、全球领先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等 158 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所以西安 " 双中心 " 落地此区域,并不令人意外

其次," 双中心 " 建设情况如何?最高层级规划和建设目标——丝路科学城 " 洞见深远 "。作为未来三十年引领高新区迈向新征程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 " 双中心 " 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建设备受瞩目。
颇为难得的是," 高难度开局 " 之后,是接连不断的自我突破。当下," 双中心 " 核心区建设已正式按下 " 加速键 "。其中,总投资 39.09 亿的 20 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签约落地,一批投资力度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链项目同步开工。
入局、起跑、加速,丝路科学城一气呵成。这里的优势利好持续叠加,产业、金融、人才不断汇聚,风暴漩涡已然形成。

在这里,区域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已达 9 家,省级创新平台 25 家,先进光子创新平台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投用,大尺寸硅单晶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这里,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效果初显。丝路科学城内的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已入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类企业 60 余家;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已入驻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 68 家,基金管理规模超百亿元。
可以预见,随着丝路科学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西安这座国家级 " 双中心 " 将会释放出更多能量,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攀高,做担当!
" 双中心 " 是名称和地位,更意味着辐射带动的责任担当。结合北京、上海的 " 双中心 " 建设情况,西安或可从以下层面扛起 " 城市担当 ",乘风而上,逐浪攀高。

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用全球化思维和战略,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种类全、功能强的科学设施集群和创新机构和平台。例如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推动西安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攻坚,同时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配套、服务和综合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加快实行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培育政策和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设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西安 " 双中心 " 建设所急需的科技人才,进一步放宽年龄、学历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不断激励有志之士来西安实现人生抱负。
创新生态建设方面。新发展格局下,西安应加快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环节打造上,助推西安加快迈向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生态体系。
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着力打造科技金融优势区域,设立科创母基金,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支持各类金融资源通过投贷联动、创新资产管理等方式向企业生命周期更前期的阶段给予融资支持。
同样,以高新区为引领的创新性开发区也需扛起重任。建平台、出政策、强支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竞争新优势,为省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当好排头兵。
使命既定,未来已来,西安风正劲。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