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现猴痘病例
天津发现 1 例猴痘病例
7 日,据天津市疾控中心消息,天津市监测发现 1 例猴痘病例。详情如下:
7 月 6 日,本市通过监测发现并报告 1 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7 月 7 日,经国家临床专家组会诊,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目前患者正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湖南长沙发现 3 例猴痘病例
7 月 7 日,据湖南省疾控中心消息,湖南长沙市监测发现 3 例猴痘病例。详情如下:
2023 年 7 月 5 日,湖南省长沙市监测发现 3 例猴痘确诊病例。病例分别为 24 岁男性、28 岁男性和 38 岁男性。病例发现后,省、市、区(县)三级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中心迅速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救治等疫情处置工作。目前 3 例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
辽宁沈阳发现 1 例猴痘病例
此前,据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7 月 4 日消息,6 月 29 日,沈阳市报告 1 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临床专家组会诊,7 月 3 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目前患者正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北京发现 2 例猴痘病例
6 月,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病例发现后市、区卫健疾控部门迅速开展了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等工作。目前两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广州发现 2 例猴痘病例
6 月 10 日,广州市监测发现 2 例猴痘病例。病例分别为 43 岁男性和 29 岁男性。经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目前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症状较轻。
国家疾控局启用 95120
全国疾控电话流调专用号码
国家疾控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 95120 短号码作为全国疾控电话流调专用号码,已于近日在全国各级疾控机构正式启用,这是记者 6 日从国家疾控局了解到的信息。
做好流调工作对于传染病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至关重要。流调工作主要采用面对面现场流调的方式进行,同时电话流调是快速获取调查对象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
为提高全国电话流调工作的权威性、规范性,确保准确、及时收集流调信息,为疫情风险研判和应对处置提供支撑,国家疾控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 95120 短号码作为全国疾控电话流调专用号码,开发了电话流调系统,为各级疾控机构提供统一号码、身份可信、分级管理、安全可控、高效便捷的电话流调辅助工具。
据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具有统一外呼号码、AI 智能外呼、来电提醒和挂机短信、多终端应用等功能,可实现全时段、多场景开展电话流调,有效降低被流调人员拒接率和漏接率,减轻基层流调人员工作压力和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猴痘易感人群是哪些?
1
猴痘病毒
猴痘(Mpox)是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2
传播源和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人的皮肤及黏膜病变渗出物、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其它体液传播;也可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人污染的物品和表面、长时间近距离吸入感染者的飞沫或飞沫核、母婴传播等传播。2022 年 5 月以来的全球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
3
潜伏期
一般是5-21天,多为 6-13 天。
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2022 年 5 月以来的全球疫情,96% 的感染者为青壮年男性(中位年龄 34 岁),与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发生有关。
如何预防猴痘?
广东疾控提醒:
预防感染猴痘
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
不要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
(1)避免与疑似猴痘患者进行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2)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材料,例如餐具、杯具、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等。
(3)避免在猴痘疫情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5)提高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做好自我症状监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或暴露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