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的七月,绿意盎然,青山葱茏,美丽如画。猕猴桃基地里,套袋的猕猴桃挂满了果树枝头,放眼望去,一堆堆、一片片,成为了青山绿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过不久,树上挂着的这些猕猴桃将坐上高铁走出大山,香甜到外地千家万户,这是安六高铁悄然带来的改变。
一条高铁,能激发多大能量?
2020 年 7 月 8 日,贵州首条时速 250 公里的城际铁路——安六高铁开通运营。这是一条 " 走出去 " 的快捷通道,它连接贵阳、安顺和六盘水 3 个城市,将六盘水到贵阳的时间从 3.5 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半小时以内,同时,将六盘水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紧密连接,更加快捷地深度融入北部湾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打通了地域屏障,拉近了六盘水与外界的时间和空间。
△刚刚采摘下来的红心猕猴桃,个头大、表面光滑。张浩 摄
猕猴桃种植在水城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产业覆盖水城区 19 个乡镇 70 个行政村 14.22 万人,面积达 11.2 万亩,是水城区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没有开通高铁之前,水城猕猴桃外地经销困难重重。安六高铁开通后,水城猕猴桃搭上了高铁发展的 " 快车道 ",缩短了从 " 枝头 " 到 " 舌尖 " 的距离,第一时间抢 " 鲜 " 送达。如今,水城的红心猕猴桃不仅走进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专营店里,还进入俄罗斯等不少西方国家的餐桌,成为了备受青睐的 " 餐桌饮品 "。
高铁一通,转换时空;高铁一响,黄金万两。除了稳稳助推猕猴桃走出 " 深闺 ",安六高铁开通也让有 " 维 C 之王 " 美誉的刺梨声名远扬。
△村民们采收刺梨。姜宁 摄
近年来,水城区紧紧围绕 " 中国凉都 · 康养水城 " 发展定位,奋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过去生长在深山的 " 刺梨野果 " 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让 " 小刺梨 " 做成了 " 大产业 "。目前,水城区刺梨种植涉及全区 25 个乡镇(街道)96 个村(居),覆盖农户 3.7 万户 16.2 万人。
落户水城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刺梨为中心,集科研、种植、生产、营销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带动水城区刺梨产业蓬勃发展。
△初好刺梨汁在高铁上售卖。水城融媒
众所周知,农产品要实现质的突破,必须打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市场。安六高铁正式开通营运当天,列车上印有 " 贵州刺梨 初好农业 " 的醒目标语;车厢内,门贴、桌贴、椅套上有刺梨产品标识和二维码,行李架、走廊过道墙上有各式宣传海报;沿途的高铁站台上还能清楚看到 " 初好刺梨 " 的广告 …… 初好公司精心准备的刺梨产品也登上了列车,驶出六盘水、驶出贵州,抵达全国市场。以安六高铁为传播平台,初好公司潜移默化地提升乘客对初好品牌的认知,产品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与消费者面对面相处,知名度与销量获得了新的突破。
三年来,刺梨汁、汽泡水、刺梨原浆、营养果汁、刺梨干果片等十几款初好刺梨产品,快速推向华南、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迅速覆盖全国 170 多个城市市场,产品销售额每年以 30% 的速度递增,2022 年,初好公司销售收入突破 2.3 亿。
△茶叶种植基地。顾静玲 摄
" 高山云雾出好茶,富硒香茗水城春 "。高铁赋能,水城以茶会友,以茶迎春,用一杯新茶开启未来!
地处北盘江沿岸的水城,是中国早春茶的核心茶区。这一核心产区的早春茶,由于独占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优势,比中国其他地区的绿茶采摘早 20 天左右。在全省把早春茶做大做强的背景下,水城区以 " 水城春 " 为品牌核心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早春资源、古树茶群落和富硒优势,靠山吃山,发展茶产业,通过规模化的茶叶种植,把茶叶当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好产业来培育。
△茶农正在采收新茶。张浩 摄
安六高铁开通,扩宽水城茶叶产业销路,助力 " 水城春 " 品牌发展跑出 " 高铁 " 速度。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水城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 10.2 万亩,通过 "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茶叶产业已经覆盖 4 万多名农民。茶农通过茶叶的种植和服务,鼓起了腰包。通过测算,水城区 2023 年预计茶叶产量约 200 吨,产值约 2 亿元人民币。
高铁隆隆响,产品走四方。这是一条水城优质农产品出山的 " 快捷 " 通道,它稳稳助推水城好农品—— " 凉都三宝 " 猕猴桃、刺梨、春茶和水城 " 三锅 " 等优质农特产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驰骋于安六高铁的 " 土特产 " 化身为一张张流动的 " 金名片 ",描绘着水城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图景,助推水城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入人心。
来源: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黄聪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