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千行百业,也牵系着千家万户,这里是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微缩映照,也是居民资产多元配置的重要场所——当渐入人心的价值投资理念与日益清晰的高质量发展逻辑交汇于资本市场,我们得以拨开股指起落的浮云,从中找到一条名为 " 成长 " 的主线。
透过沪市十年之变可以看到:2012 年末至今,沪市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 1.48 倍,总市值增加了 1.85 倍;与此同时,沪市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22 年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较十年前增长了 194% 和 347%。
从发展结构来看,十年间,沪市先进制造、科技成长和现代消费等产业市值占比已由 17.17% 升至 46.49% 。共享成长的 " 果实 ",2012 年至 2022 年,沪市上市公司合计分红达 10.12 万亿元,是上一个 " 十年 " 的 3.75 倍。
十年一观,质的突围寓于量的集结。而高度凝练这一变化的 " 价值 " 一词,也在今天的资本市场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厚重的质地。
分量足了
上市公司的数量,往往是一个证券市场在成长中最直观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末以来,沪市上市公司从 897 家增加至 2224 家,增加了 1.48 倍;总市值从 19.10 万亿元上涨至 54.38 万亿元,增加了 1.85 倍;平均市值、市值中位数分别从 212.90 亿元、42.94 亿元上涨至 244.31 亿元、69.16 亿元。
与此同时,沪市 " 千亿军团 " 也在加速壮大。目前,沪市市值千亿元以上的大型上市公司已由 2012 年末的 24 家升至 86 家,扩大了 2.58 倍。如隆基绿能、长电科技等 89 家行业领军企业市值都较 10 年前增长了 5 倍以上。
尤其是今年以来,伴随着 "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 的风起云涌,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移动、中国船舶等在内的一大批沪市蓝筹公司,涨幅均超过了 30%。
以中国联通为例,以 2012 年末的约 740 亿元为起点,历经 10 年时间,公司市值已稳步攀升至当前的 1500 亿元左右。
在公司董事长刘烈宏看来,这并不是中国联通 " 价值体现 " 的极限。" 过去 20 年的估值模型和披露口径已经无法再精准地反映出 5G 时代,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的真实投资价值。" 刘烈宏表示,今天的中国联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 " 管道运营商 ",而是一家数字化企业和对外提供数字化服务的科技创新公司。他在最新表态中,更是展现了公司的更多可能:" 大模型是人机交互领域的颠覆性革命,中国联通未来将着力推动 AI 产业的发展。"
能量大了
从盈利能力,看发展动能:2022 年,沪市主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55 万亿元,相比 2013 年增长近 1.4 倍;实现净利润 4.16 万亿元,相比 2013 年增长 1.2 倍。科创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 万亿元,净利润 1135.89 亿元,分别较 2019 年增长 7.2 倍、5.4 倍。其中,科创板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千亿元以上、百亿元以上市值公司的占比,分别从开板当年的 8%、24% 上升至 21%、41%。
从销售毛利率水平看,沪市公司 2022 年均值为 28.87%,较 2012 年提升 5.64 个百分点。存在可比数据的公司中,2012 年至 2022 年净利润年化复合增速超过 5%、10% 的公司分别为 410 家、304 家,占比分别达到四成和超过三成。
通威股份便是长期 " 高成长 " 的典型。从年度净利润不足 1 亿元扩张至最新年报披露的 257 亿元,公司 10 年来年均净利润增幅高达 75%。根据 InfoLink Consulting 公布数据,公司 2022 年太阳能电池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并成为行业内首家累计出货量突破 100GW 的电池生产企业。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延续增长态势,营收同比增长 34.67% 至 332.45 亿元;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65.59% 至 86.01 亿元。
质量好了
上市公司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折射出资本市场发展质量的整体跃升。
一方面,实体类公司占比进一步扩大。根据最新数据,沪市实体类公司的市值占比达 75.98%,较 2012 年末增加了超 18 个百分点。市值 500 亿元以上的公司中,实体类公司的占比也由不足 48% 升至接近 65%。
另一方面,先进制造、科技成长和现代消费等产业持续成长,相关行业市值占比也由 17.17% 升至 46.49% 。其中,先进制造行业企业从 201 家升至 731 家,市值占比由 9.68% 提升到 20.41%;科技成长行业企业由 67 家升至 400 家,市值占比由 2.09% 提升到 15%;现代消费服务行业企业从 122 家增至 242 家,市值占比由 5.39% 提高到 11.07%。
同时,市值在 500 亿元以上的沪市公司中,有超四成为制造企业,占比较 2012 年末增加近 24 个百分点。尤其是 2020 年以来新上市的 500 亿元市值以上的公司中,超半数为科创企业,近八成集中在先进制造或电子信息等领域。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更是成为资本助力科创成长的一片 " 良田 "。2022 年以来,科创板涌现了逾 30 家为自主可控、进口替代进程提速增效的龙头企业,占新上市公司比例超过 20%。
目前,平均每家科创板公司拥有发明专利 120 项,累计 84 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超五成公司的产品或研发项目瞄准或实现进口替代。
热量高了
作为满足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财富管理需求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上市公司也在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积极回报投资者。
数据显示,2012 年至 2022 年,沪市上市公司合计分红达 10.12 万亿元。而 2003 年至 2012 年,这一数字仅为 2.7 万亿元。
此外,沪市还涌现了一批持续高分红群体。其中,107 家连续 3 年分红金额超过 10 亿元,17 家连续 3 年分红超百亿元;764 家连续 3 年分红比例超 30%,117 家连续 3 年分红比例超 50%。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沪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金额已高于市场的股权融资和主要股东减持金额的合计。
不过,在上市公司整体 " 量质齐升 " 的同时,其估值却多数仍处于周期低位。据统计,目前沪市公司整体市盈率为 12.7 倍左右,处于近十年估值水平 30% 分位的相对低点,存在可比数据的公司中有近六成的估值水平低于十年前。破净情况看,目前有 236 家沪市公司破净,占比 10.60%,比 2012 年末高出超 6 个百分点。股息率方面,沪市有 113 家公司连续 3 年股息率超过 3%,35 家公司连续 3 年股息率超过 5%,建发股份、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 10 家公司连续 5 年的股息率达到 5% 以上。
当更有分量、更有能量、更有质量、更有热量的上市公司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一条以 " 价值 " 为导向,以创新为风向,以结构优化为背景,以供给侧改革为推动,以业绩增长和估值匹配为根基的逻辑,也有望成为未来价值投资的主线。( 林淙)
来源:上交所投教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