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 · 昆德拉的作品,曾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
至今谈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笑忘录》等作品,依然占据着畅销榜单,为人津津乐道。
所以,当 7 月 12 日,米兰 · 昆德拉逝世的消息传来,中文互联网上一片缅怀之声。
米兰 · 昆德拉的老家捷克,是个盛产文学家的地方,卡夫卡、哈谢克、伏契克 …… 都是文坛上如雷贯耳的名字。
正因为文学,这个中欧国家,为万里之遥的中国读者所熟知,心生向往。
其实,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也曾影响着捷克,这其中亦不乏江苏元素的作品 ……
《儒林外史》来到欧洲大陆
" 噫!好了!我中了!" 范进得知自己中举," 嗝 " 地一声抽了,醒来害了失心疯。
《儒林外史》里的这个故事,恐怕没有中国人不知道。
但这个梗未必只有中国人知道。
因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这本书就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各国出版,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最早读到这本中国古典名著的欧洲读者,大概是苏联人。
1929 年,当时苏联的《青年近卫军》杂志第 18、19、20、21 期,连载了《儒林外史》前八回俄文版。
上世纪三十年代,这本书逐渐在欧洲流传开,英国读者和法国读者差不多都是那时接触到的。
那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传到捷克的呢?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捷克汉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一个叫克拉尔的青年来到北京大学进修。
克拉尔出生于 1930 年的布拉格,1949 年,他考入查理大学,主修中文,从此开启汉学研究生涯。2010 年他获捷克国家特殊贡献奖、捷克国家终身文学翻译奖。
在中国,他师从著名作家吴组缃,还在这里结识了大名鼎鼎的钱钟书。
1960 年,他写下研究文章《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两年后,《儒林外史》捷克语译本在捷克出版。
《儒林外史》在全欧洲的评价都很高。
著名翻译家德 · 沃斯克列辛斯基在俄文本序言中说:" 通过这部小说,苏联读者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伟大中国人民过去的历史。"
德国迈耶大百科全书第五卷所说:" 它是一部使人喜爱的颇负声望的名著。"
英国大百科全书 " 清朝时期的中国文学 " 条目中说它 " 是一部杰出的讽刺文学作品。"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吴敬梓》详细介绍了《儒林外史》海外出版情况
捷克版《老残游记》回到淮安
刘鹗《老残游记》在国内有多受欢迎,不用多提。
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的《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记载,一个世纪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各种中文版本有将近二百种之多。
据说,西方人最早触摸的近代中国小说也是《老残游记》。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学者亚瑟韦利就把这本书中 " 黑白妞说书 " 的片断,译为《歌女》,介绍给读者。
而后,《老残游记》被译成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鲜文、西班牙文等,共有几十个译本。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捷克文本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版,翻译他的人是捷克汉学家雅罗斯拉夫 · 普实克。
雅罗斯拉夫 · 普实克生于 1906 年,早年修习传统欧洲古典文学,后在德国研习汉学,并于 1932 至 1934 年间访问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人正是前文提到克拉尔的老师。
1946 年,他写了一篇叫做《刘鹗及其小说〈老残游记〉》的文章,谈及自己的看法。
" 刘鹗的著作文笔极佳,而其内涵远较文字表面更为深长。精神与智识的价值远胜于甜蜜糖果,我们需要前者,因为它足以振聋发聩。"
" 笔者以为全书最吸引读者之处,应该是作者透过何种方式勾勒老残的人格特质,以及老残这个人物,如何作为作者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代言,体现出个人生命最崇高的理想。"
《老残游记》收录在《江苏文库 · 精华编》中
关于捷克版的《老残游记》还有一个小故事。
多年前,雅罗斯拉夫 · 普实克的女儿曾经将这版《老残游记》捐赠给旅捷的淮安籍侨领陆汉斌。
到了 2023 年,陆汉斌将这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捐赠给了淮安,并在作者刘鹗的故居展出。
其实不止文学作品
据《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记载
很多著名的江苏文人
都留下过捷克情缘
教育家陈鹤琴、美术家庞薰琹
体育家夏翔、电影家水华 ……
即使在远隔万里的中欧
只要悉心
就能发现江苏文脉的痕迹
不得不说,真奇妙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 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