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7-15
盐城乡村有个民俗文化馆,4000多件老物件重拾岁月记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没有宏伟的楼阁,没有精致的展陈,这里是村民用自家房子开的民俗文化展览馆。" 我对老物件有着特殊的感情,也为后人留住乡愁。"30 多年里,村民宋一华为此花费了不少积蓄。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盐城东台市时堰镇陈庄村 " 红色文化收藏屋 ",里面收藏了 4000 多件饱含时代印记的老物件,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乡村里有个民俗文化展览馆

7 月 14 日下午,在东台市时堰镇陈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常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宋一华创建的民俗文化展览馆,一走进院落,时代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石权、陶罐、瓷坛、石槽、石鼓、碌碡 …… 饱含时代印记的老物件形形色色,布满整个庭院。

来到展览馆,一幅写有 " 红色文化收藏屋 " 的牌匾迎面而来,水车、风箱、油印机、收录机、手摇电话机等老物件排列有序,透过这些老物件,过去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景浮现在眼前。

" 这是砻子,过去用来加工粮食的,现在早就淘汰了,很多年前我在外地花了 3000 元买回来的。" 宋一华指着一个竹木结构的老物件说,"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就是开砻房的,每到春节前,砻房的生意特别好,村里人来排队加工,大人们成天成夜地加工粮食,非常辛苦。"

跟专业的展览馆不同,宋一华的藏品大多散放和镶嵌在他的书房、厨房、客厅、餐厅,甚至卧室里,老物件完全融入了他的生活。" 有的藏品我平时也可以用,比如这台老留声机。" 话音刚落,宋一华就把一张唱片放进去,用手摇动把手发电,老留声机很快就传出了音乐声。

30 多年收藏 4000 多件老物件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宋一华将收藏作为爱好带到了生活中,虽与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一年到头为生计而忙碌,但不论多忙,他总要抽出点时间搞搞收藏。别人眼里的废品,丢在垃圾堆的废弃物,也许就是他的心头宝。30 多年来,宋一华收藏各种红色及农耕民俗物品 4000 多件,文献资料 20000 多页。

" 我一直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看到村民家装修或整理房子时,一些用不到的老物件就扔掉了,我觉得很可惜,如果不捡回来,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为了放置老物件,宋一华把一间房子腾空,专门摆放。久而久之,屋子里都堆满了。

很多村民听说宋一华搞老物件收藏,好多人都自发拿出自家的老东西送给他,希望他能好好保存。" 大木船用到的摇橹、舵把、铁锚就是热心村民送的。" 宋一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除了捡来的和村民送的,大部分老物件都是自己花钱淘来的。

" 我在乡镇企业里做技术工作,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 这么多年来,宋一华的足迹不仅遍布了时堰镇所有的村落,为了能征集到更多的藏品,他还利用出差的机会跑到北京、新疆、兰州、唐山等地古玩市场去收集老物件,为了收藏累计花费了不少积蓄。

自己动手让燕舞收录机唱出声

参观时,一个特别的老搓衣板和刻着 " 丰 " 字的木箱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很多老物件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搓衣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用卫生室里青霉素药瓶的橡胶塞钉起来的,洗衣服耐搓,对衣服还没有损坏;这箱子是当年生产队的粮印,里面放入洋灰包,在储放粮食时盖上,可以防止监守自盗。" 宋一华在一旁讲解。

" 这台燕舞牌收录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风靡大江南北,收藏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曲折,可收录机已经老化得不能再发声了,找了好多人都说修不起来。" 为了让这台收录机能运转起来,宋一华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自己潜心研究,对里面的零件进行焊接、置换。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台收录机放入磁带,终于又飘出了歌声。宋一华抚摸着多年来收集到的 " 宝贝们 " 笑着说," 这里的东西,大到橱柜、柜台,小到澡筹、针线包,每一件的来历我都如数家珍。"

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 " 民俗记忆 ",宋一华还对藏品进行了分门别类。有竹壳茶瓶、柳藤茶几、马灯、煤油灯、针线匾等日用品;有犁、耙、水车、石磨等农耕用具;有算盘、杆秤、木尺、升、斗、斛等各类度量衡器具;有斧、锯、纺车、冶炼炉等工匠生产工具;有桌、椅、收音机、化妆台等生活用品 ……

" 留住民俗文化,为后人留住乡愁 "

宋一华今年 61 岁,一直在乡镇企业里从事技术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2017 年他获得首届东台市东台十佳工匠,2019 年获盐城市劳动模范,2021 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如今已升任企业的副总经理,这为他四处 " 淘宝 " 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来源。

"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这些农村老物件有着深厚的情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宋一华对老物件的情感愈发强烈。2020 年,他抽出时间将一屋子的老物件进行了详细整理,并将老房子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将老物件展示出来," 虽说没有正规的博物馆和文化馆高档,但更多了烟火气。"

沈常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宋一华的民俗展览馆免费开放,已经成为当地人追忆往昔生活的场所,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时间的沧桑、历史的厚重,还有农民的智慧。" 这里的每个老物件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可以隔空对话的‘朋友’。"

唯一遗憾的是,因为藏品较多,宋一华的家里地方有限,看起来比较紧凑。" 我们村委会正在考虑帮他完善民俗馆的展出场地,把它们更好展现出来、传承下去,让村里的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田园文化和民俗历史文化齐头并进,更好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沈常春表示。

" 我觉得我在做一件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义的事,能让很多年轻人了解到很多消逝的老物件,让老年人重温逝去的岁月。" 在宋一华看来,他所做的这一切,只为留住民俗文化,为后人留住乡愁。

通讯员 章国荣 现代快报 + 记者 姜振军

(受访者供图 校对 胡涛 编辑 谢静姝)

相关标签

盐城 乡愁 天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