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3-07-19
张飞鸟、臭姑姑、鸭蛋黄……记者探秘帽儿山鸟类环志中心,8种典型山鸟了解一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来源:冰城 +

夏霦 吴凡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 文 吴伟 郭宇鹏 / 摄

放眼望去,尽见青山树林,鸟儿点缀天空、饰满枝头,或跳动或静止,且让人一同去见那山,去聆听百鸟的声音。这个夏天,当你踱步这片广袤的森林,便可听到它们清脆的歌声,若留心,还可看到它们灵动的身影。

在帽儿山老爷岭,有这样一处地方,经常演绎着 " 飞鸟奇遇记 ",戴上鸟环的鸟,很多都会来到这里。在这里,东北林业大学的鸟类专家学者置身大自然,聚焦鸟类研究,钻研其生物学与生态学规律,不断为鸟类迁徙研究与保护,以及疫源疫病监测提供科学支持。

帽儿山环志到 174 种鸟,八种典型 " 山里鸟 " 你都认识吗?

通过环志站里人员的努力,帽儿山鸟类环志中心已发展成为国内大型环志站,环志鸟量达 24 万只,174 个种类,每年平均环志量 1 万只左右,最多达到 4 万只,先后为黑龙江省增添鸟种新纪录 3 种,分别是黄腹山雀、花田鸡和欧亚鸲。

你也许不知道,在帽儿山这片山林里,栖息着大量的雀形目鸟类,作为鸟类中最庞杂的雀形目,它们广布于帽儿山的各个角落,大多为中小型鸣禽,其中,有八种十分典型,一起来认识下这些 " 朋友 " 吧。

1. 白鹡鸰

听说过白鹡鸰吗?外号叫 " 张飞鸟 "!这个外号好有意思!为什么叫张飞鸟呢?因为它们就像张飞一样急性子,见不得慢!

2. 戴胜

是那个外号叫做 " 臭姑姑 "、梳着大背头的鸟吗?没错!它们的叫声像 " 咕咕 ",而且巢穴有臭味儿,所以它们被大家称为 " 臭姑姑 "!

3. 黄腹山雀

它是中国特产鸟类,也被称为 " 黄豆崽 "。好可爱的名字!它们长什么样子?身披明亮的羽毛,尤其是鲜艳的黄腹部位,非常引人注目,而且它们是害虫杀手呢!

4. 白眉姬鹟

外号 " 鸭蛋黄 ",就像个小蛋黄!它们和黄腹山雀长得好像啊!是的,不过和 " 黄豆崽 " 不同,白眉姬鹟长着可爱的白眉毛,像两道明亮的弯月,可以通过眉毛的颜色来轻松区分二者。

5. 红尾伯劳

听说红尾伯劳是一种很特别的小鸟,你了解吗?它外号 " 屠夫鸟 ",超吸睛!那个红色的斗篷尾巴简直帅炸了!为啥叫做 " 屠夫鸟 "?因为它是猎食高手,无论是蝗虫还是小鸟,只要被它盯上,统统逃不掉。

6. 灰腹绣眼鸟

你知道吗?中国四大观赏鸟之一的灰腹绣眼鸟,真是太美了!特别是它们的双眼,如宝石一般明亮。眼圈周围环绕着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如绣品一般绚烂。正是因为这特殊的眼睛,它们才得名 " 绣眼鸟 "

7. 黑喉石鵖

这是什么鸟?系小型鸣禽,它们俗称 " 黑喉石 ",其体色为黑褐色,平时常常站在灌木枝头或小树顶上,具有立在石头上的习性。有意思的是,它喜站在灌木枝梢伺机捕食昆虫,捕到后立即返回原处。

8. 乌鹟

活泼好动,体型小巧,烟灰色的羽毛帅气十足。擅长追逐昆虫和跳跃树枝,长相可爱乖巧,是 " 小鸟界的模范生 "!没错,它就是 " 乌鹟 "。

建站 20 余年做出很大贡献," 鸟类环志 " 原来是这样的!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鸟类环志中心建站 20 余年以来,不仅对国内的鸟类研究作出了颇多贡献,还吸引着许多国外鸟类专家学者,形成海内外学术交融的盛景。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前后来访帽儿山,皆称其为鸟类栖息的天堂。

2005 年以来,该站被新命名为国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站,站内新增加了鸟类携带病原体的研究内容。专家学者采集鸟类分泌物样本,将化验数据传递给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中心,以此来寻找禽流感的来源。

那么,什么是 " 鸟类环志 " 呢?

鸟类环志指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和种群动态,即给鸟儿的脚上戴上刻有特定编号的金属鸟环,环志登记后再放飞,而鸟环上的编号相当于 " 身份证号 "。待到其飞往他地,被当地环志中心的工作人员捕捉、观察,测量并登记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而形成多个环志中心间共享的数据库。

该数据被分析后,将有效帮助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和时间,研究气候对鸟类的影响,研究鸟类成幼及年龄对繁殖的影响,了解鸟类寿命以及种群变化趋势。

简单而言,鸟类环志分为八个步骤:鸟类捕捉→巡网→摘鸟→鉴定→安置鸟环→测量与记录→放归→统计分析

1、鸟类捕捉

为捕获鸟类,工作人员会在鸟类活动频率较高的时间与地点布置鸟网。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季 3、4、5 月和秋季 8、9、10 月是环志鸟的季节。

2、巡网

布网后,工作人员一般每隔 1 到 2 小时巡一次网。若遇到较为炎热或寒冷的天气,应当适当缩短每次巡网的时间,防止被捕的鸟儿受到伤害。

3、摘鸟

从鸟儿入网一侧进行摘取,按照腿、翅、头的顺序解网取鸟。若遇到摘网困难的情况,应首先保护鸟儿的生命,破网取鸟。

4、鉴定

对被捕获的鸟儿进行物种鉴定。

5、安置鸟环

选取合适大小的鸟环,将环置于鸟儿的右腿或跗趾处。

6、测量与记录

除了将鸟种、环号、日期、地点等信息登记于环志记录表上,还需鉴定鸟儿年龄、性别,以及测量鸟儿的体重、体长、翅长、喙长等数据。

7、放归

环志完毕后,需要对鸟儿的状态进行检查。若状态良好即可就近放飞;若状态较差,需进行救治,待其状态恢复后放归。

8、统计分析

对长期积累的环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如迁徙种群的性别、年龄比例分布,以及停留于环志地的时长。最后,分析得出的统计学数据与模型将有助于鸟的迁徙路线的绘制,和种群数量变化、甚至气候变化的研究。

环志员每天巡网十几遍,才有了科学研究的 " 大数据 "

帽儿山鸟类环志中心提供的大量数据资料,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科研力量一起,揭开了诸多鸟类世界的谜底。

2002 年秋,该站开始与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王勇教授合作,开展迁徙鸟生理生态研究,合作成果论文《红胁蓝尾鸲在中国东北部帽儿山地区的迁徙中途停歇生态》发表在《生态学报》。更值得骄傲的是,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哈里斯夫妇来访帽儿山环志站,赞誉该站环志工作走在前列,并深入网场参加了环志工作。

由此可见,帽儿山鸟类环志中心不仅大大推动了国内鸟类环志工作的发展,亦形成了国际友好的合作关系,为世界鸟类环志工作贡献东北林大力量。

同时,帽儿山鸟类环志中心还为相关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学习的基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的学生来到这里,可以学习到众多课本之外的实践内容,了解鸟类环志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相关知识,进而完善知识体系。

常年驻守在鸟类环志站里的吴伟老师,总是热心为前来帽儿山实习的同学讲授环志知识,并带着同学们进行野外实践实习,做巡网摘鸟、给鸟上环志等工作。

吴伟老师是帽儿山鸟类环志站的一名环志员,他向同学们讲述东林老前辈常家传先生爱鸟、护鸟,建立环志站的事迹。他带着同学们走过一张张粘鸟网,介绍环志的过程," 别小看这张不起眼的网,它可以网到从很远来的,甚至国外的小鸟,这对我们研究鸟类栖息大有用处。" 吴伟老师一边讲,一边将网住的小鸟 " 松绑 " 解救下来,装到了自己的布袋里。

他向大家讲到,这些网住的小鸟回去之后,没有环的他都要给它们戴上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特制的鸟环,标明鸟名等基本信息,然后放飞;有鸟环的,他会将上面的鸟种名、身高、体重等信息记录下来,再放飞。这样就能收集到鸟类迁徙的数据,了解他们的分布、季节运动、种群结构,从而开展环境监测变化和禽流感监控研究。

" 在认识小鸟、放飞小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认识了许多鸟类,而且还感受到环志员的伟大,他们每天巡网十几遍,工作十分辛苦。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科学研究的‘大数据’。" 参加实践课的同学表示,要向环志员学习,到大山里去探索鸟类世界的谜底,为野生动物保护一起献力。

编辑 于赛楠

值班主编 王坤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