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气魄震撼山岳,有一种力量无坚不破,十三道悬崖十四匹坡,凿渠汉子家在崖窝 ……" 这首由怀庄集团董事长陈果作词的《茅台大堰颂》,生动地再现了仁怀市盐津河动力渠修筑时的艰辛。
这条渠为茅台小河电站提供动能,改变了茅台酒厂用柴油发电的历史,结束了中枢、茅台两地居民煤油照明的历史。
这条穿梭于仁怀大山深处的水渠,从仁怀市盐津河谷开启,在茅台酒厂制酒十八车间附近结束,全长 10.3 公里,悬挂在中茅两地间的悬崖绝壁上,规范水段深 2.2 米,宽 2 米。
它以 1.3 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为年发电量 1400 万千瓦的茅台小河电站持续提供能量。
但因为藏于大山深处 50 多年,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习惯了车来车往的人们,几乎将它遗忘,年轻人更是知者甚少。而当时带领民兵在渠上作战的曹大权,更是鲜有人知。
彼时,茅台酒厂还靠柴油发电机发电,驱动部分设备。而仁怀县城及茅台镇居民,以煤油、桐油照明。
为了解决扩大茅台酒生产规模以及县城供电问题,决定修建一座水电站。经过反复踏勘,位于茅台镇上游峡谷中的盐津河水,成为引水发电的来源。
盐津河,两岸峭壁耸峙。而从河中引水到厂址位于茅台镇的电厂,还要横穿几座山峰。这样的环境,即便放在现在,也是一块 " 硬骨头 "。
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成为修建电站动力渠的强大精神动力。
80 多岁的曹大权,当时是仁怀县茅台公社棉农大队大队长,他被任命为茅台公社民兵连长,以工程副指挥长的名义,带领民兵修渠。
1958 年 9 月开始,崇山峻岭间,民兵 "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抢晴天、战雨天,不畏艰险,用绳索将自己吊在山崖上,用钢钎、铁锤,一点点开凿水渠。
施工到 1959 年春节,但在完成起点滚水坝石砌工程后,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被迫停工。1966 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工程重启。因工程重启时是 7 月 1 日,故该工程命名为 " 七一 " 引水大堰。
五年寒暑,五载奋斗。1971 年 12 月," 七一 " 引水大堰开凿完工。
盐津河动力渠,全长 10 公里,共经过 13 道悬崖 14 匹岩,按起点到终点顺序分别为:平滩河岩、光脑壳岩、周家箐岩、油光箐、猪鼻孔岩、马颈子岩、滑坡岩、巴竹岩、映山红岩、王家沟岩、大洞岩、红石岭岩、锣鼓岩、二斗岩。
工程历时 10 多年,在缺少炸药、运输工具的年代,其艰难与艰险,难以想象。更为可贵的是,整个工程中,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
动力渠建设完毕,曹大权和民兵们转战茅台南坳到小河电站的 4.2 公里的引水渠,以及通往水电站的公路。
曹大权当年因修渠有功,渠成后组建电站,被吸纳为电站员工,又带领群众修电站,最后当电站站长直到退休。
1973 年发电后,直接供给茅台酒厂用电,还供应了中枢、茅台两地 43 个大队用电,其中包括一些食品加工企业。而茅台酒厂在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后,增添设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产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盐津河电站并入国家电网,茅台酒厂才脱离了对小河电站的依赖。
悬挂于盐津河峡谷间的动力渠,以及曾经的小河水电站,加快了 " 万吨茅台 " 的步伐,也见证了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酱酒产业的发展历程。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