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泰安 2023-07-21
《自然·通讯》发表山农大最新成果 科研团队再克隆出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讯 7 月 20 日,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教授领衔的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 · 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重要科研成果。团队研发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STAM),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新型抗条锈病基因(YrNAM),对小麦与条锈菌互作加深了认识,为小麦抗病机理研究、生物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及技术支撑。

付道林教授曾在 2009 年克隆了国际上首例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Yr36,研究成果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2010 年回国后,他带领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科研团队相继完成了我国 " 国宝基因 " ——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国内首例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Yr28 以及多个大麦核不育基因的图位克隆。此次新型抗病基因 YrNAM 的克隆,是付道林团队近年来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流行性病害,严重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 40% 以上,甚至绝收,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小麦条锈菌可随高空气流传播,流行速度快、发生区域广,其有效防控是世界性难题。同时,当前小麦育种中存在品种同质化高、条锈病抗源匮乏单一等突出问题。因此,克隆新的抗病基因、选育和推广利用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是降低条锈病危害最绿色安全、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由于小麦基因组庞大、基因复杂,长期以来开展小麦关键基因的克隆非常困难。在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仅有不足十个基因得以成功克隆,其中多数为包含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亮氨酸富集重复区(NBS-LRR)的类受体蛋白基因。

为解决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缺乏、基因克隆困难等突出问题,付道林教授科研团队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STAM),以提高小麦基因克隆的工作效率。据付道林介绍,该技术不需要构建遗传图谱,无需获得亲本材料的参考基因组,可实现小麦目标基因的快速克隆,并且经济有效。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吴佳洁教授表示,本研究利用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以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小麦品种 Moro 的衍生系为材料克隆到一个抗条锈病基因 YrNAM。该基因是一类新型抗病蛋白,可显著提高小麦条锈病抗性。

记者 : 杨丽宁

通讯员 : 王静

相关标签

基因 科研 泰安 生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