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讯 "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夏日,走进东平县新湖镇万亩生态渔业养殖基地,池塘中,荷叶配荷花,摇曳生姿,浓绿配粉白,更显生机盎然。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夏风掀起荷叶,露出叶面下红色小龙虾,沙沙声不绝于耳,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交响曲。
新湖镇北邻东平湖,镇域河网水系纵横,坑塘众多,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去年以来,新湖镇围绕东平县 "30 万亩生态渔业 " 发展目标,依托全镇丰富的水田资源,建设万亩生态渔业养殖基地,目前有 1.14 万亩池塘水面,其中 9000 亩藕虾套养和小龙虾精养水面,年产小龙虾 1230 吨、莲藕 1.6 万吨、淡水鱼苗 1500 吨,2023 年新湖镇生态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 1.21 亿元。
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 废弃坑塘化身聚宝盆
钱从哪里来?是乡村振兴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对于一个工业薄弱的乡镇来说,怎样筹集资金更是一个难题。为此,新湖镇从土地和水破题,自 2017 年起,抢抓全省第一批水田改造试点机遇,由镇上出资,将闲置的坑塘改造为水田,实施水田改造项目 3425 亩。
在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帮助下,新湖镇水田改造土地指标成功纳入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湖镇通过出售土地指标,获取了乡村振兴资金,将土地优势转化为了资金优势、产业优势与发展优势。" 我们目前共交易占补平衡土地指标 2050 亩,交易价格为 18 万元 / 亩,扣除 4 万元 / 亩建设成本,县乡两级实现收益 2.87 亿元。2023 年计划改造水田面积 1580 亩。" 新湖镇党委副书记李洪武说。
" 我们镇上坑塘比较多,过去,因为地势低洼容易内涝,养殖效益不好,很多都被废弃了。" 李洪武介绍,通过水田改造,清除了坑塘的堆积物,并进行了水泥护坡、沟渠疏通,一万多亩废弃坑塘变身优质水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
坑塘改造完后,作为村集体资产,往外承包,一亩坑塘的承包费从 100 元增加到了现在的 500 元。其中,新湖镇冯洼村的 500 亩池塘一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 25 万元。村民在池塘内种上莲藕,再套养小龙虾,实现了增收致富。新湖镇的水田改造项目达到了一举多得,效益实现最大化。
资金有了,推进乡村振兴就有了底气。新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成卫告诉记者,为给养殖户做好服务,在疏通水渠的同时,镇上出资,进行了路网、电网等改造,并经常组织养殖大户外出学习,邀请渔业专家到新湖镇授课,为养殖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同时,新湖镇将万亩生态渔业作为全镇主导产业来抓,高效利用 1739 个池塘,围绕扩大生态渔业规模,采取入户沟通、集中座谈的方式,与养殖规模 20 亩以上的 58 个养殖大户沟通交流,摸排走访听取民意,积极动员群众调整养殖结构,加大力度推进 " 藕虾套养 ",目前总面积达到 8000 亩。
莲藕 " 遇 " 见小龙虾 " 虾 "" 藕 " 天成搭起致富桥
晨光熹微,新湖镇冯洼村的小龙虾养殖户们开始捞起虾,一个个地笼装着养殖户丰收的希望离开了水面,地笼里面鲜活的龙虾舞动着硕大的虾钳顺势滚进虾筐,一筐筐张牙舞爪的小龙虾让养殖户喜上眉梢。收购商与养殖户一起将优质鲜活的小龙虾分类、称重、装车,运往济南、聊城等地,一幅一派繁忙、丰收的喜人场景。
今年 37 岁的苏义太是新湖镇窦府营村的藕虾套养大户,他共承包了村里的 9 个池塘,第一年春季小龙虾上市时,让他稳赚了一笔。" 咱养的这个小龙虾肉质嫩,味道好,2 月份刚上市的时候能卖到 35 元一斤,最高的时候能卖到 42 元一斤。" 说起收益,苏义太脸上满是喜悦,他告诉记者,去年仅靠上半年的龙虾产量,他就有了近 15 万元的收入,再加上莲藕的收入,比起以前纯养鱼,增收了 10 倍不止。
李成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池塘平均亩产小龙虾 270 斤,均价 20 元 / 斤;亩产莲藕 4000 斤,均价 1.5 元 / 斤。按每亩效益来计算,藕种 600 斤 / 亩,1.5 元 / 斤(含人工栽植费用),计 900 元;龙虾苗 50 斤 / 亩,4 元 / 斤,计 200 元;有机肥 160 斤 / 亩,计 320 元;清池、投饵费用约 100 元 / 亩;采藕费用 0.7 元 / 斤,4000 斤计 2800 元(采藕费用不需要养殖户支付,采藕时扣除),成本共计 4320 元。种一次藕,可以持续生长八年,因此去除成本第一年每亩纯收入 7080 元,从第二年开始每亩纯收入 7980 元。
" 藕虾套养 " 是新湖镇创新 " 水田改造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的一种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也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从今年春节前到现在,在原来的 3000 亩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 5000 亩藕虾套养水面。随着收益切实可见,这种养殖模式也成为养殖户的新选择。" 李成卫说。
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镇百姓增收致富的 " 聚宝盆 ",今年,新湖镇按照 "11456" 万亩生态渔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 "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 养殖大户 + 养殖户 " 的生态渔业养殖模式,着力培育四大养殖示范区,大力发展藕虾套养、设施渔业、优质鱼苗养殖、龙虾精养,推动生态渔业规模经营、抱团发展,打造多元化的特色产业链,让更多老百姓 " 水里捞金 ",荷香虾肥的场景正在新湖的大地上孕育。
一部手机实现远程养殖 打造 " 藕遇一虾 " 品牌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手机在手,就能看到池塘里各种指标变化,监测水质,遥控 " 指挥 " 增氧、投饵。对于新湖镇的养殖户来说,这在以前是想也没想过的事。如今提起 " 智能化 " 养殖,新湖镇前泊村养殖大户戚甫泉连连称赞," 在家里干着别的活,我还能随时看看手机,了解水质变化,看各项数据。如果发现病虫害手机会自动报警,我就能及时处理,省时省力。" 戚甫泉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演示,手机页面显示着当前坑塘的水温、水质 PH 值、投喂时间等数据。
这一端是养殖户的手机 App,另一端是新湖镇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大数据平台上,养殖示范区的 24 小时水质监测、实时监控、溯源记录、喂养记录等指标全部纳入系统监测管理,并可通过大数据系统调节操控。" 这个智慧渔业平台,是今年四五月份开始打造的,主要服务养殖群众。" 新湖镇党委副书记李洪武说,平台 6 月份投入试运营以来,已经实现了养殖数据化、操作智能化,可远程查看养殖场水质及鱼虾的生长状况。同时,通过这个系统,新湖镇为销售的鱼虾设置了独立的二维码,从投苗、喂养到出仓,再到市场全过程都实现了一物一码全程溯源,做到去向可查、责任可追,提高产品质量。
据李成卫介绍,新湖生态渔业分四个区域,藕虾套养示范区、淡水鱼苗繁育示范区、小龙虾精养示范区、设施渔业示范区,目前已经有三个示范区安装了智慧平台系统。" 原来,是三个人管一个池塘,调水、投喂,样样都要到现场,时时不离人。现在,一个人能管三个池塘,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养殖成本,管理也更科学了。这一反一正,得利相当于翻了三番。" 李成卫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做强 " 一产 " 的同时,还要 " 接二连三 "。李成卫说,为推进生态渔业提升增效,新湖镇建设了生态渔业服务中心项目,集水产品展销、电商直播于一体;计划利用藕虾套养成片藕池,举办龙虾节,推出小龙虾垂钓、采藕体验活动等休闲娱乐项目,打造 " 藕遇一虾 " 特色品牌;完善水产品销售物流体系,引进东平同道商贸中心,利用充氧技术实现活鱼、活虾通达全省。
记者 : 刘小东 陈思
摄影 : 陈阳
编辑 : 乔雨晴
审核 : 王天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