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2023-07-24
汤池流大川,李白在应城泡过温泉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

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

地底烁朱火,沙旁歊素烟。

沸珠跃明月,皎镜涵空天。

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

精览万殊入,潜行七泽连。

愈疾功莫尚,变盈道乃全。

濯缨掬清泚,晞发弄潺湲。

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

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穷偏。

独随朝宗水,赴海输微涓。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大唐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通过水墨风格的画面还原了大唐的风貌。影片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东方之美,让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大唐的魅力。

故事前半段,描绘了长安的繁荣与辉煌。

高耸的城墙,宏伟的宫殿,巍峨的寺庙,构成了一个个神奇的仙境。在这座城市里,文化和艺术如泉水涌流,诗人们如行云流水般创作着气韵生动的诗篇。

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到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些伟大的作品楼台起,风花落,歌舞凄凉。

人民日报评价:" 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风格,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

电影镜头中,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大唐诗人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诗歌如脱胎换骨一般,跃然纸上,引人入胜。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李白

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

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

地底烁朱火,沙旁歊素烟。

沸珠跃明月,皎镜涵空天。

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

精览万殊入,潜行七泽连。

愈疾功莫尚,变盈道乃全。

濯缨掬清泚,晞发弄潺湲。

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

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穷偏。

独随朝宗水,赴海输微涓。

你知道这些诗都是李白在孝感所写的吗?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年)开始,李白在安陆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山中问答》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所作。

1000 多年前,诗仙李白酒隐安陆期间,慕名寻访位于今应城市汤池镇的 " 玉女汤 ",留下了 " 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 " 的绝句。《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这首诗便是李白在应城所作。

5 月 12 日拍摄白兆山李白塑像。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皮曙初 摄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羁旅何处,才写下这首千古思乡诗?他一生畅游各地,"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为何竟有三分之一的诗文作于湖北?诗人垂暮,回想当年" 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 ",为何却自称"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

研究发现,自公元 727 年,李白曾在湖北安陆生活十余年。二三十岁正值年富力强,应是人生中最好的光景,李白在安陆真的是诗酒为伴、超然仙隐吗?踏访诗人足迹、寻觅散籍逸事,或许可以看到李白留给后世、留给安陆不一样的精神遗产。

一个大龄青年的浪漫与闲适

今天的安陆,是湖北孝感市下辖一个县级市。出安陆西行十余公里,沿着一条曲折的山道,来到白兆山(又名碧山)西侧山麓,一座破旧的四角凉亭孑立在荒草杂树之间,亭子顶上的黄色琉璃瓦已经残破,四角的漆柱也已斑驳,只隐约可见几副为山下绀珠泉题写的对联。小亭十分沧桑,却在白兆峰下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尤其是亭前的一池碧水,倒映着峰顶高高伫立的李白塑像,以及峰崖之间如瀑流倾泻的石壁。

绀珠亭是 20 世纪 80 年代所建。据了解,那时学术界曾对李白在安陆生活十余年的经历展开热烈讨论,促使当地掀起一股李白热,于是建起了这座纪念李白的小亭。绀珠亭后有桃花岩,西倚笔架峰,东掖晒经坡,据说这里就是李白隐居安陆时的住地。绀珠泉是李白生活取水之处,李白于此读书饮酒,耕种抄经,留下了许多世代相传的故事,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

5 月 12 日拍摄的白兆山桃花岩绀珠亭。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皮曙初 摄

李白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一诗中对桃花岩有过细致的描述:" 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 "" 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 "" 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 "" 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 "…… 如今,站在绀珠亭旁,仰望山间白云出岫,或俯察面前稻田碧野,你一定会惊叹,原来诗中的清丽幽远之景,正是眼前风光。诗人既是在传神,也是在写真。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如何不" 鸾鹤心悠然 "" 得憩云窗眠 ",放下怀才不遇的激愤,萌生归隐不仕的志向。

的确,安陆的山水给了李白别样的生活经历。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 年),24 岁的李白决意"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揖别峨眉山月,经益州(今成都),下渝州(今重庆),出三峡,入荆楚,顺江东下,经过江陵(今荆州)、洞庭、庐山,直达金陵(今南京)、广陵(今扬州),"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遍游长江中下游一带。开元十五年(727 年),李白来到安州,或许是觉得这里"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于是不再漂泊,开始了一段 " 酒隐 " 生活。

安陆,夹在江汉平原大洪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之间。一条涢水在两山间穿流,造就安陆在古云梦泽上的重要地理位置。早在西周之时,这里就是古郧国所在地,战国后期为楚国属县郧邑,汉时为江夏郡治所,唐代是安州治所,安州隶属淮南道,是西去长安的咽喉要道。

年轻的李白为何要到这里来,并在安陆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呢?许多年以后,李白对自己的族侄李耑说:"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上书中,也说:"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正是受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影响,李白一直对云梦七泽心向往之。在《子虚赋》中,司马相如对云梦古泽九百里山水进行了极尽铺陈的华丽描述。

长期从事李白文化研究的安陆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绍斌说,唐代安州是荆楚一带的繁华都会,城池高峻,雄镇江汉,著名诗人王维、王昌龄、刘长卿、韩愈、杜牧等都曾留下题咏安陆的诗作。李白"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自然不会错过。再加上他受司马相如影响甚深,对这里的碧山涢水、赭土赤石、蕙圃阴林、平原广泽、涌泉清池等都喜爱至极。

到达安陆时,李白已经 27 岁,在唐代,这个年纪的他是妥妥的大龄青年。但此前,李白的感情生活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一腔豪迈热情和满腹宏远志向,似乎还是情窦不开的少年。直至定居安陆,李白迎来第一次婚姻。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说:" 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许相公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州安陆人。李白娶了许氏家族的孙女,并在安陆生下一儿一女。

"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在安陆,李白超然飘逸。但是,李白不是陶渊明,他的隐逸不过是暂时的休憩。农田里,他发现" 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稀 ",便生出" 乌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 "的感叹,透露出对前途的忧虑;日夕,他看到" 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 ",虽是" 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借 ",但仍不免感慨" 云车来何迟,抚己空叹息 ",隐约表达功业未建、时不我待的焦虑。同样面对" 茎疏叶且微 "的东篱菊,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 ",而李白则感叹"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他的诗中,更多是如屈原一样的狂游遨想和怀才不遇,闲适的背后,总透着不羁,浪漫的表象之下,常怀着激愤。

学者安旗认为,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诗中有‘山月’一语,当系山居所见,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 "。诗人借明月抒写思念故乡之情,而那淡淡的乡愁中似乎也隐含着一丝前路迷茫的不安。

李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3 月 16 日拍摄的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肖艺九 摄

李白的 " 诗和远方 "

在安陆隐遁之际,李白曾借 " 寿山 " 之口,表达自己"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的政治志向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 "的人生理想。寿山位于安陆西北,今属比邻的广水市,是李白初到安州时的栖隐地。李白因何出川云游?又为何在安陆隐逸?从这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或许可以找到另一个答案。

这位 " 寿山 " 高调宣称,最近自峨眉而来的逸人李白," 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 ",是上古隐士巢父、许由以来的唯一贤者,他在这里的隐遁,只是为了更好地探求像管仲、晏婴一样辅佐帝王治国的道法,"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

他还选择干谒求荐之路。在蜀中的时候,他多方求荐而未果,于是仗剑出川、东游溟海。隐居安陆,他先后作《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向那些有荐举权的地方大员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干,表明自己的抱负,期待能得到地方的举荐、朝廷的赏识。但是,或许是因为他的才情太过张扬外露,无论安州的李长史、裴长史,还是以" 喜识拔后进 "而闻名的 " 韩荆州 " 韩朝宗,都没有把这个狂傲的后生放在眼里。李白屡屡求荐都没有回音。

大约在开元十八年(730 年),隐遁安陆三年后,李白怀着激愤之情,辞别妻儿,又开始了他的远游之路。他要继续自己的 " 诗和远方 ",继续追寻他心中最初的那个理想。

5 月 12 日拍摄学生们在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游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皮曙初 摄

3 月 16 日拍摄的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肖艺九 摄

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一位 " 奋斗者 "

" 昔闻白兆山,李白读书处。我欲往从之,山中多雾露。"这是北宋秦观的《郧上谣》。白兆山又名碧山,是大洪山之余脉。未到山前,山顶一尊巨大的李白塑像早早映入眼帘;转入山中,但见森林繁茂、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漫步山间,还有清泉细流、翠竹摇曳、鸟声稠杂,偶见一只锦鸡拖着长长的彩羽突然从身旁掠飞,似乎是凤鸟惊起,这时你仿佛与李白一样," 常与凤为邻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层峦叠翠,崖壑幽深,山下有涢水相绕,难怪前人有" 涢水浓于酒,碧山俏似诗 "的赞语。

" 山名曰白兆,似知太白来。"李白那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洒脱不羁的独特个性,追逐理想又崇尚自由的人文精神,在白兆山留下了深刻烙印。"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唐朝末年,道教学者杜光庭就在此留下《读书台》一诗。山下还有白兆寺遗址,立有清康熙十六年" 重修白兆寺记 "青石碑,并保留有明朝万历年间的两块李白诗残碑,分别刻着《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二诗。这些石碑目前保存在安陆李白纪念馆里。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李白的夫人许氏离世,李白怀着深深的忧伤和愤懑,离开安陆,带着儿女迁居东鲁,结束了安陆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酒隐 " 安陆,李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厚积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很快就得偿所愿,于天宝元年(742 年)奉诏入京," 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 ",可以直接向大唐皇帝进言。然而,李白虽有" 济苍生,安社稷 "之志,却因个性傲岸,纵酒成癖,常招来权佞谗毁,不能被朝堂久容。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被唐玄宗 " 赐金放还 ",又开始诗酒天涯的生活。

朱绍斌说,李白为实现理想和抱负,至死不渝,付出毕生心力,这是他留给后人,也是留给安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已经确认李白在安陆生活遗址遗迹共 18 处。今天,白兆山上重建了安陆李白纪念馆,以大量的文史资料和实物遗迹,展示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与安陆的特别情缘。馆长王清说,李白是一位具有 " 童真 " 心的浪漫诗人。他心性质朴,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饱含深情,他的情感用诗歌表现出来,似狂飙、似大潮,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千古传诵,李白诗句已融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基因。

相关标签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