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长安三万里》火了,我们从小背诵的唐诗 " 活 " 了。
唐朝三百年,诗传五万篇。扬州给了唐诗一个繁华美好的意象。《全唐诗》也终在扬州定稿出版。
时至今日,唐之韵仍在扬州氤氲。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电影同款唐塔!这是当代对盛唐的回望,是广陵与长安的 " 对话 "。
因为大运河,唐诗与扬州的相遇变得 " 水到渠成 "。
扬州走出了开一代风气的诗人上官仪、孤篇横绝全唐的张若虚,还让前来打卡的过客们流连忘返。
张祜说:" 人生只合扬州死。" 李白不知不觉在扬州 " 散金三十余万 "。杜牧长叹:" 十年一觉扬州梦。"
觥筹交错间,是平仄的韵律在碰撞。刘禹锡和白居易 " 扬州初逢 ",从此成为莫逆之交,诗坛 " 刘白 " 组合诞生。
《江苏地方文化史 · 扬州卷》据《全唐诗》统计,唐代到过扬州的知名诗人有 100 多人,如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崔颢、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权德舆、王建、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牛僧儒、顾况、戴叔伦、韦应物、卢纶、张祜、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温庭筠、罗隐、皮日休、姚合、郑谷、韦庄、张乔、吴融、杜荀鹤等。
" 总要来一趟扬州吧。" 唐代的扬州,为什么这么令人心驰神往?它地处江淮要冲,是南北交通枢纽,运河的开通让四方财富汇集于此,成全了经济上 " 扬一益二 " 的江湖地位。它以开放包容的心胸、热情开朗的性格,迎接海内外八方来客,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 尽道隋亡为此河 ",却成全了唐诗与扬州的相遇。
隋统一南北,晋王杨广担任扬州总管,坐镇长达十年。他在这里集聚大批文化人才,从事诗文创作、图书文献整理编撰。
杨广自己也是个诗人,《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收录了他的两首诗。泛龙舟游江都,他写下:"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沉醉于盛世繁华的大唐诗人们,偶尔也会想起杨广:总是感慨劳民伤财、奢侈腐朽,要吸取这个负面典型的教训啊。
唐代诗人皮日休出来说了些 " 公道话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应是天教开碧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唐朝灭亡 798 年以后,唐诗与扬州再次 " 相遇 " 在运河上。
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三月十九日,康熙帝第五次南巡的队伍顺着运河南下,已经到了苏州。时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喘了口气:送别了老领导、老同学兼老发小,接待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没想到,这个工作狂皇帝很快从苏州发来消息,还发来了内府藏的一部《唐诗》," 令江宁织造臣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分校 "。
历经唐末战乱,传至宋、元、明,唐诗散佚了很多。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曾经花大力气搜辑唐诗,清初藏书家季振宜在钱谦益旧稿基础上再次整理,可惜都没能正式出版。康熙帝给曹寅发来要求校刊的底本,正是季振宜整理本。
曹寅是康熙皇帝信任的人,也是个聚书成癖的人。他一接旨,就马上开始操办。
五月初一,承办机构扬州诗局就在天宁寺开局。编、校、写、刻、印刷 …… 这个雕版印刷时代的大型文脉工程开展得有条不紊。
八月十五前,主抓准备工作,翰林编校分工,拟定凡例,训练缮写刻样人员。皇帝朱批:" 凡例甚好 "。
十月二十二,唐太宗及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四家诗刻完,作为样本给康熙帝审定,改过发回,再正式印刷。
第二年七月初一,曹寅终于可以上奏:" 本月内可以刻完,八月内校对错字毕,即可全本进呈。" 他请康熙帝 " 御制诗序 "。皇帝很满意,朱批:" 刻的书甚好。" 十月初一,书全部刻完,进呈御览。
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四月十六,《御制全唐诗序》正式颁发,又补刻到了卷首。
历时两年,官方校订的《全唐诗》在扬州问世。全书 900 卷,收录诗人 2873 人、诗作 49403 首,至今仍是学习研究唐诗最全最重要的总集。
作为精品出版物,《全唐诗》也为扬州雕版印刷 " 代言 ":300 年后看,墨色如新,纸张依旧洁白。其幕后的大量书写人员、刻印工匠,都来自扬州。
如此浩瀚的工程,除了人力投入,还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明清时期,两淮地区所产食盐,经运河通长江,销往全国各地。曹寅此时刚好兼任两淮巡盐御史,两淮 " 盐羡 " 收入可以提供经费。
文|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图|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赵杰、《长安三万里》剧照
来源:中国大运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