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纪念章,挂在胸前真荣光,金黄的边、红五星,毛主席的像放光芒,它是胜利的象征,代表了千万颗心,给我们无限的希望 ……" 手捧沉甸甸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家住盐城东台市富安镇丁庄村三组 94 岁的丁祥铁老人心潮澎湃,歌声铿锵有力。他目光炯炯,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青春岁月。
△丁祥铁老人
12 岁加入儿童团,参加民兵队冲在前
1929 年 11 月,丁祥铁出生在原东台县富安区丁庄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人全靠种四五亩薄地为生。每到春荒,丁祥铁就看到父亲拿着笆斗到地主家去借粮食。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省吃俭用,送三个儿子去读书,指望着儿子将来能够给全家带来好运和希望。丁祥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读书十分用功,也常常得到私塾先生的夸奖。可是后来家里人口多,实在是供不起他读书了,丁祥铁只得放弃读书,回家帮忙着干农活。
1941 年春天,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来到了丁庄乡。" 他们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带领我们一起翻身做主人。" 也就在这个时候,忠厚老实的丁祥铁加入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他都表现得很出色。丁祥铁一天天长大,也渐渐地懂得了不少道理:新四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后来,抗战胜利了,丁祥铁家也分了地。正当大家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为了 " 保田保家乡 ",丁祥铁就和村里的几个青年相约报名参军。可是区政府的同志看他年龄还小,就劝他过几年再来,在地方上也是一样可以干革命的。当兵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丁祥铁没有气馁,随即就报名参加了区里的民兵队。每次送军粮、抬担架,他都是冲在最前面。
担任炮弹传递手,曾在上甘岭上战斗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半岛燃起战火。广大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丁祥铁说:" 国有大臣,家有长兄,我是家里的老大,这次说什么也该轮到我了。" 全家人都十分支持丁祥铁报名参军。1951 年 3 月,丁祥铁和同乡青年胸佩红花,在阵阵锣鼓和鞭炮声中光荣入伍。
1951 年 7 月份,丁祥铁随东台新兵团来到浙江嘉善。" 说实在话,新兵训练,每天摸爬滚打确实是又苦又累,可我和战友们从小就干农活,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生活。" 瞄准、射击、冲锋、卧倒、打靶、投弹 …… 丁祥铁的进步很快,枪法也大有长进,多次受到指导员的表扬,还代表连队去兄弟部队交流训练经验。1952 年 9 月,丁祥铁随大部队坐火车到达东北,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作战。" 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 24 军 72 师 215 团 3 营 9 连 2 排 5 班,属于步兵炮班,60 炮、82 炮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丁祥铁担任炮弹传递手,在上甘岭参加了冷枪冷弹运动,配合战友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 一天傍晚,我们战斗小组奉命来到 50 高地架炮,准备打掉敌人的指挥所。" 丁祥铁老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修筑工事," 当时我们和敌人的阵地距离很近,白天都可以看得到对方的身影,大声说话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因为山上泥石坚硬,战友们必须要拼命用力挖掘,可动静一大,就会惊动对面阵地上的敌人。"
目睹战友牺牲,留朝鲜 2 年多帮助重建
可能是被敌人发觉到了,天快亮的时候,一小股敌人悄悄地从侧面摸了上来,他们端起手中的卡宾枪," 哒哒哒,哒哒哒 ",枪声响了起来,两个战友顿时倒在血泊中。" 他们一个南京六合的,一个是我的东台老乡。" 当时丁祥铁的位置稍微靠后一点,他端起步枪立即还击,其他战士也纷纷开火。敌人被打退了,丁祥铁托起战友的后背,抱在怀里," 任凭我怎样喊他们的名字,却再也不能听到他们的回答了。" 讲到这里,老人哽咽了。
战争断断续续,打打停停。自此之后,丁祥铁在战斗中更加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在一次战斗中,丁祥铁他们的炮弹打光了,全班就拿起枪,立即投入到了阵地战。" 我把一颗颗复仇的子弹射向敌人,不仅是报仇,更为了和平。" 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战场上践行自己的诺言:" 尽我军人的职责,保家卫国。"
" 有一天,敌人的炮火突然袭击我们的炮兵阵地,我本能地赶紧卧倒。" 可就在这时,一颗炮弹便擦着他的头顶飞了过去。丁祥铁下意识地用手一摸头部,全部都是鲜血。连队卫生员赶紧跑过来为他上药、包扎。二十多天后,伤口才痊愈。" 事后战友们都调侃说,你的命可真大啊,要是弹片再往下一点,你可就‘报销’了。" 伤口刚刚痊愈,丁祥铁就照常执行战斗任务," 我要向英雄的同志们学习,轻伤不下火线。"
停战后,根据上级统一安排,丁祥铁所在的部队留在朝鲜,参加维护朝鲜停战协定和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这一留又是 2 年多。" 朝鲜人民抢着帮我们洗衣服,学生把苹果送到我们手中,我们知道朝鲜人民深受战争创伤,每一个苹果都格外珍贵。大家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咬一口。" 丁祥铁和战友一有空就帮朝鲜人民修灌溉渠,千方百计为他们建房子,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情谊。
△丁祥铁老人的家
主动回乡务农,隐藏战士身份 10 多年
1955 年 10 月,丁祥铁跟随部队撤离朝鲜回国,他转业到河北省正定县,在地质部技术工人学校学习钻探。后来被分配到华北地质局物探大队工作。1959 年 8 月,又调到盐城地质水文队担任班长。1961 年 7 月,国家在困难时期,动员职工精简退职,丁祥铁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回乡务农。
" 尽管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可丁老从来都没有向集体开口要一分钱补助,不让家人提他过去的战斗经历。他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条件好讲的呢?生活苦点,根本不算什么。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东台市富安镇人武部部长陈志峰说。
据原富安乡丁余大队支书陈种林回忆,丁祥铁为人忠厚老实,回乡后,一直担任民兵排长,负责民兵学习集训,工作认真负责,默默无闻,从未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丁祥铁在乡里巧遇了他的老连长王宪法。当时王宪法已转业到富安食品站担任站长,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久别重逢,追忆往昔,感慨万千。在老连长的介绍下,大家才知道原来身边的这位农民曾经是一名英勇的战士,是 " 最可爱的人 "。
△丁祥铁和老伴
" 从改革开放到伟大的新时代,丁祥铁老人目睹祖国强大、家乡巨变。" 陈志峰说。7 月 28 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丁祥铁老人时,他正在田里和 82 岁的老伴王连芬一起搭豆角架。" 他身体还不错,只是耳朵有些背,每天早睡早起,还能帮我干点农活,高兴的时候会唱上几句革命歌曲。" 王连芬翻出了老伴箱底的军功章。"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见有客人来访,94 岁高龄的丁祥铁豪情满怀,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
通讯员 戴杰 现代快报 + 记者 姜振军
(校对 许元华 编辑 蒋文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