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了。"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抗美援朝老兵程紫英家中采访时,她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感慨良多。程紫英今年 88 岁,当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一师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她说自己并不是上战场跟敌人正面拼杀,而是翻译电报," 用笔杆子打仗 "。
因工作保密不能与外界联系,家人一度以为她牺牲了
程紫英是江苏南通人,出生于 1935 年 9 月,家中兄弟姐妹 7 人,她是老幺。" 我是 1951 年入伍的,那时我才初中毕业。" 程紫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读书的时候,她就听说过红军的故事。" 有一次解放军来我家借盆,还回来的时候还帮忙洗干净了。" 程紫英觉得解放军才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她默默立志也要当一名解放军。
△ 18 岁的程紫英
1951 年,年仅 16 岁的程紫英应征入伍。" 我的性格很像男孩子,胆子大,性格豪放。" 程紫英回忆,当时确定要赴朝作战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很支持,可唯独父亲有点意见,觉得女孩子去朝鲜太危险,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我母亲后来跟我说,我走的那天,父亲偷偷地跟着,远远地看着我离开,后来一直在抹眼泪。"
△ 东北军区机要训练队第七期
入伍之后,程紫英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政治和业务学习课程。东北的冬天格外的冷," 很多个晚上我都不敢睡,怕醒不来。" 经过层层选拔,从 1000 多人中选出了 80 位优秀学员,程紫英便是其中之一。1952 年 7 月底,她怀揣着随身携带的密码本,坐着大卡车去了朝鲜。
因为是机要保密岗位,进入朝鲜之后,程紫英不能与外界联系。" 家人还以为我牺牲了,父母就把我的照片放大挂在墙上。" 她说,直到个人立功的喜报送到家里时,程紫英的父母才明白女儿还活着,而且还在战场上立了功。
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保证前线战友的安危
在战场上,机要工作承载着军令下达和军情上报的重任,时间上不得延误,内容上更不允许错漏一字。一封加密电报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上千字,译电员都需在极短的时间内翻译出来,这关乎着战士们的生死存亡。程紫英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半点也马虎不得。于是,她白天工作,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对着密码本背诵。当时,大家住在防空洞内,环境比较潮湿," 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回忆起那种空气中有水汽的感觉。" 程紫英说。
" 那时候,大家都夸我聪明,学得快,我哪是什么聪明,完全是死记硬背的。" 程紫英告诉记者,做这份工作,必须记性好。参谋长经常和译电员说的一句话是:" 一密之失,误我资敌;一分之误,战机即失;一字之差,人头滚滚。" 这句话一直刻在程紫英心底。
" 虽然我们不在前线,但是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证前线战友的安危。" 程紫英说,她到现在都记得很多密码。因表现突出,1953 年,18 岁的程紫英荣立个人三等功。
与爱人在朝鲜相识,相约安定下来才结婚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赢得了伟大胜利。不过,程紫英并没有立即随部队回国。" 我们留了一些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程紫英走出防空洞,和战友们搭建了土房。同年,程紫英和爱人张佑林相识了。
△ 程紫英和战友搭建的土房
张佑林是作战科的,比程紫英大 7 岁,平时不苟言笑,不太爱说话。一天下午,张佑林在山坡上给程紫英交代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说父亲去世得早,他要负担起长子的责任。" 就冲你这么实诚,我跟定你了!" 爽快如程紫英,不过她提了一个要求:" 等安定下来再结婚。"
△ 程紫英与张佑林
张佑林与程紫英又在朝鲜待了两年,直到 1955 年,两人在朝鲜完婚,同年回国。
夕阳牵手朝阳,她继续给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
二十多年前,张佑林去世了。如今,程紫英住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每当锁金村街道举办相关公益活动时,都会邀请她去给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
△ 程紫英参加街道公益活动
7 月 26 日,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五社区组织辖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青少年代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记忆,讲述红色故事。程紫英再次给孩子们讲起抗美援朝的故事,她说,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少年强则中国强,祖国的未来,还是要靠你们。" 程紫英对孩子们说。
现代快报 + 记者 尹翼星
(校对 张静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