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08-04
媒体视角 | 科创50故事汇:助力核心领域自主可控 中控技术为流程工业装上“智慧大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为我国流程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装上可靠 " 大脑 ",中控技术依靠自主研发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统(SIS)等核心产品,在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拾级而上。2022 年,公司 DCS 国内市占率达到 36.7%,连续 12 年蝉联第一;SIS 及制造执行系统(MES)也首次实现了市占率第一。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如同现代工业的 " 大脑 " 与 " 神经中枢 "。若将 DCS 比作功能手机,那么中控技术基于 DCS 架构之上推出的 i-OMC 系统就像是智能手机,在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和物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集散控制系统的追赶者成长为有力的竞争者,中控技术的战略愿景远不止此。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房永生表示:" 未来公司将以全球工业市场核心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姿态,打造工业全流程智慧生态,实现从工业 3.0 到工业 4.0 的跨越,积极探索跨领域、多行业 EBO 新兴商业机会。"

据最新披露的业绩预告,中控技术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36.4 亿元,同比增长 36.4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4.97 亿元,同比增长 58.57%

自主创新 敲开客户大门

中控技术成立于 1999 年,以 DCS 业务起家。彼时,褚健教授带领的创业团队以 " 成为中国的霍尼韦尔 " 为目标,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早期,中控技术为国内流程工业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工业自动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开发拥有独立版权的 SUPCONJX 系列 DCS,三年内接连推出 JX-100、JX-300 两款产品,获取了大量化工、石化、电力和冶金等行业客户,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绝对掌控。

2007 年,中控技术借助大型 DCS 产品,中标了中石化武汉分公司 500 万吨 / 年炼油项目,自此敲开了 " 大客户 " 的大门,并将客户名单从中小化工企业逐步拓展到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央企。同时,公司主要产品也由 DCS 为主转向 DCS 与其他产品并重,覆盖现场仪表、安全栅、控制阀、工业软件等更多自动化系列产品。

数据显示,我国有 380 万家制造业企业,40 余万家规上制造业企业,5 万余家规上流程工业企业。与此同时,我国工业数字化率仅为 1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值则为 50%。

应时而动。2016 年以来,中控技术将目光聚焦于流程工业的产业数字化需求,深耕 DCS、SIS、PLC(网络化可编程控制器)等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力布局和发展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仪器仪表等产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 工业 3.0+4.0" 产品及解决方案架构。

近年来,抓住新能源发展的风口,中控技术也在这一领域拓展了多个重大项目。如宁夏润阳硅材料 5 万吨 / 年高纯多晶硅项目、华友钴业三元前驱体及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广西巴莫科技 5 万吨 / 年高镍型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和 10 万吨 / 年三元前驱体材料一体化项目、浙江时代锂电材料三元前驱体项目等。

中控技术研发中心一角

研发驱动 实现技术迭代

中控技术重构全球流程工业发展的背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近年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5G 等科技成果的持续赋能,工业控制系统领域正面临重大变革。

中控技术于去年推出了新一代全流程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i-OMC 在 DCS 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创新。其深度融合了工厂操作系统、工业 AIoT、新兴工业网络、智能控制优化、模型预测等先进技术,实现工业装置的高效、安全自主运行。

房永生介绍,相较于传统的 DCS 集散控制系统,i-OMC 可全面提升装置的自控率、平稳率和安全性,大幅降低装置的人工操作频次,实现了装置生产全过程的自主协同运行,达到 " 少人化 " 乃至 " 无人化 " 的智能操作。目前,公司 i-OMC 系统已在恒力石化、万华集团、湖北三宁、兴发集团等行业标杆的项目中应用,响应了客户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诉求与挑战。

技术迭代的成果,正投入到更多的现实应用之中。以某科技公司的离子膜烧碱项目为例,客户依托公司 i-OMC 系统,打造了 " 氯碱行业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示范企业 ",实现全自动及黑屏操作、一键启停烧碱装置等,定员由 120 人减少到 40 人以下。再如,在某医药企业中,客户同样基于 i-OMC 系统中的 " 软件定义硬件、先进的工业网络、数字化通讯 " 等技术,实现了控制室直连现场,节省电缆 76%。

技术上的不断突破,离不开研发体系的持续建设和研发资金的长期投入。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 6.92 亿元,同比增长 39.38%,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0.45%。截至去年底,公司研发人员为 2092 人,占员工总数的 34.20%。

" 科创板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和包容的市场环境,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 房永生感慨道,科创板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也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推动科技企业更好地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

房永生进一步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搭建全新矩阵化研发体系,将研发团队向市场端、销售端前移,通过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提高研发与战略、市场的协同性。

资本助力 加速全面出海

2023 年,中控技术成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交易所挂牌上市。" 此举不仅加强了公司的全球业务布局,提升海外创收能力,还能够提升公司海外品牌知名度,引进全球研发人才,夯实领先地位,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水平。" 对于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出海,房永生有感而发。

事实上,作为国内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控技术早已凭借着硬核产品,在世界工控领域崭露头角。

从地域布局来看,中控技术通过 " 借船出海 ",在 " 一带一路 " 沿线地区争取更多项目机会。以新加坡公司为海外运营总部,公司着力部署东南亚、中东、欧亚三大区块业务,进一步深入建设海外本土服务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从海外拓展来看,近年来,中控技术成功中标沙特阿美控股企业沙特国际海事工业数字化项目、阿美学院智能安全和现场监控方案项目、科威特石油公司仪器仪表采购项目,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

通过打造海外市场解决方案,拓展渠道生态伙伴,目前,中控技术的核心产品已应用至 50 多个国家,与壳牌、马来西亚 Petronas、泰国 EGAT、印尼 Sinar Mas 等国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获得全球化高端客户认可。

据介绍,中控技术正着力将 5S 店 +S2B 平台全面推向海外。其中,5S 店指的是 Sales(产品销售)、Spare parts(备品备件)、Service(服务)、Specialists(专家)、Solutions(解决方案);加之 S2B 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可更快响应客户需求。同时,公司还通过组建国际生产制造中心、工程中心、培训中心等,加快培育提升在工程设计、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提升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地位以及国际竞争力。

" 我们致力于有效满足流程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重大行业需求,为客户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助力流程工业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企业运营自动化,从而实现自身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领跑地位。" 房永生向记者如是说道。(林淙)

来源:上交所投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 签发 李枫

相关标签

中石化 智能手机 自动化 制造业 中石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