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万佳 文 / 摄 / 视频拍摄
5 日开始,五常集中安置点的志愿者们就开始了紧张的一线工作: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疏导者,更是受灾群众的 " 临时家人 "。
" 先把行动不便的老人用轮椅抬进来。" 五常时代学校集中安置点负责人五常市铁路学校校长张晓红指挥学校 25 名先锋志愿者,贴心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大家庭。
↑ 受灾群众在安置房间内,志愿者(蓝色衣服)在服务中
8 月 4 日,五常市教育局党委发出了让临时安置点 " 温暖如家 " 的号召,五常市铁路学校迅速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晓红为组长,24 名教师主动加入的 " 铁路救灾突击号 " 志愿小组,积极投身到救灾安置战斗中。
从那时起,这 25 名志愿者连续多日穿梭在多个救灾安置点,为 200 多位受灾百姓搭建临时的家。也正是从那天起,张晓红每天利用工作空隙时间,将每天的所见见闻所感详细地记录下来,特别是那些让她感动的瞬间。
↑ 张晓红(左二)在与受灾群众攀谈中
穿梭在集中安置点的 " 救灾突击队 "
" 我记得很清楚,4 号下午我在工作群发出通知后,不到 20 分钟,就先后有 20 多名同事主动报名参加。" 张晓红说,第二天一大早,突击队员李洪伟、王磊、罗万超、曹海龙、杜永刚五名同志率先到雅臣中学安置受灾群众、分发物资。为了赶在受灾群众到之前把被褥、生活用品都准备好,志愿者连夜冒雨卸物资。在日志里,张晓红写道:"5 日深夜,宋立明、赵奎、张得志、李晓东、白云涛等多名男同志,顶风冒雨到五常市第一中学校装卸分发物资。"
↑ 发放救灾物资
8 月 6 日,连续两天深夜卸物资没有休息的突击队员们已经熬红了双眼,但是面对彷徨无助的群众,他们一刻没有停息,手脚更加敏捷。面对不断到来的受灾群众,志愿者们一边安抚,一边有序安置群众。" 大娘,您住这儿,这是面包和水,这是手机充电器,这是热水,有事您喊我,大点声 ..." 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志愿者们的嗓子沙哑了,有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但是即便如此,面对受灾群众殷切的目光,志愿者一直忙碌到深夜。" 我记得,一位 80 多岁的老大爷见了我们眼泪就下来了,他说终于看见亲人了。" 张晓红说,经过连续多日的奔波,这些受灾群众都迫不及待地与别人分享讲述他们这几天的遭遇,我们就耐心地倾听,缓解他们的焦虑。
志愿者化身 " 万能工 ",洗脚、上药,哄娃啥都能干
8 月 7 日,突击队员又接到任务,他们第一时间赶到时代中学临时安置点,负责接收沙河子镇转移下来的受灾居民。" 发放物资,安置住宿,联系医生,粘贴寝室标牌,打扫卫生,室内外消毒 ... 他们一个个都成了‘万能工’,扛起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的任务。" 张晓红在日志中写道,后勤主任宋立明还有几个月就退休了,他却坚持与小伙子们一样奋战一线。杜永刚老师把不到周岁的孩子托付亲人,全天候扎在安置点。张雅楠老师总是第一个到安置点,及时给安置点群众发放餐食。石志新老师不顾家里 90 多岁的老父亲,关心照顾着受灾群众。
↑ 五常时代学校集中安置点志愿者在工作中
" 在 200 多个受灾群众中,一半以上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其中还有身体行动不便的。" 张晓红说,在安置点的房间一般都有 7 张上下铺,可以最多安置 14 个人,但是我们考虑老人年龄大,行动不方面,一个房间一般只安排住 7 个人,而且都把他们安置在下铺,只有极个别年轻人住上铺。对于走路不方便的老人,我们给配备了轮椅,由志愿者服务到床头。还有几个年轻人因为在洪水中行走扎破了脚,我们每天都给他们换药包扎。
记者看到,在东楼一楼,依次有医务组、物资保障组、物资储备室等应急保障部门,来自五常市沙河子镇大柜村大柜屯的 160 多名受灾村民就生活在这里。每个房间内左右两侧各有三排上下床,下铺都铺着统一发放的被褥和生活用品。有的村民在床上休息,有的在走廊溜达,也有的在给亲人打电话。
↑ 志愿者在与受灾小朋友玩耍
" 在安置点有一个最小 3 岁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一直哭闹,我们年轻的于雪老师就耐心地给他讲故事,还自费给孩子买了好多小玩具。" 张晓红说,这些受灾群众来的时候基本都是满身泥土,由其是脚上踩的都是泥巴。有一天,吕红梅老师看见一个老大娘腿上、脚上都是泥,就主动打来水,帮助老大娘洗脚,在清洗过程中看见大娘腿上有伤,又找来义务组工作人员帮忙换药,就像照顾自己的妈妈一样悉心。寇长凤老师还给年老的爷爷奶奶洗衣、刷鞋 …… 志愿者们都是默默地做着各种这样的小事,他们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 志愿者给受灾群众洗鞋,洗袜子
10 名党员撑起的 " 抗洪一线临时党支部 "
在 25 名志愿者中,有 10 名共产党员。" 我们这 10 名党员躬身力行,用实际行动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张晓红说,看到受伤群众行动不方便,党员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便盆等生活用品。为了安抚受灾群众焦虑的心理,党员还主动和受灾群众谈心,做好心理辅导。
" 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这些党员总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有问题的时候,大家会积极协调,尽快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张晓红说,我们这 10 个党员无形中自发组成来一支 " 抗洪一线临时党支部 ",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让群众有了主心骨。" 我们穿着的蓝色统一的志愿者服装,是之前读书会统一的衣服,衣服的后面写着‘共好’两个字,我觉得跟我们现在的服务也特别搭,不管是我们,还是受灾群众,大家都要好好的。" 张晓红说。
↑ 志愿者和医务工作者给受灾群众换药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名干部一座堤,虽然这里没有惊涛骇浪,没有生命安危,但是 " 抗洪突击号 " 的志愿老师,在点点滴滴上身体力行,在细小细微处尽职尽责,他们把灾区群众当做学生一样照顾,当做亲人一般关爱。他们只是众多志愿服务中的一小部分,但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群体,让受灾群众感受到融融暖意。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