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鞠红梅 / 文 韩伟 / 摄 / 拍摄视频
" 赶着接人水赶着涨,接到最后一家,我想起家门没关、灯没闭,想回家一趟时水都到心口窝了,回不去了。" 五常市沙河子镇沙河子村村民王桂臣帮着转运乡亲后,又在五常市雅臣中学安置点当起了 " 楼长 "。安置最高峰时,学校在十几个小时内接待了 3300 多名受灾村民。
" 洪水冲毁了公路,冲进了住宅,我们通过唯一一条来到拉林河西岸的‘生命桥’,连夜被转运到有被褥有吃喝有人照顾的‘家’ "。村民高洪铁感觉一夜生死大逃亡后像换了个 " 新家 "。
让如此多的受灾村民感受到一个临时大家庭的温暖,背后是数百名如王桂臣一样的热心人舍身忘我竭尽全力的付出。抢险、转运、安置全链条上每个平凡的人,在大灾面前,共同创造出了平凡的日子里不可想象的奇迹。
暴雨之夜:挨家挨户敲醒,争分夺秒拉人
3 日夜里的雨下得特别大,今夏的持续降雨早已让土地吃满了水,雨水再也渗不到地下,沙河子村沙河子屯低洼地带疾速积水,而这里居住了几百户村民。
69 岁的王桂臣是个热心人,村里人评价 " 觉悟特别高 ",接到将乡亲们向高岗处转移的通知,他一秒都没耽误冲出了家门。好多人都睡觉了,他挨家挨户敲醒,醒来看到迅速上涨的积水,乡亲们连衣服都来不及多穿一件往门外跑。村民郑三立马开来家里的 " 大四轮子 ",使劲儿往上装人,争分夺秒往出拉人。
王桂臣接上最后一户乡亲高洪铁家时,想起来自己家门没关、灯没闭。而此时,水涨到了他心口窝,他不敢再往回走了。
大坝决堤:5 个小时 " 循环搜救 ",铲车渡水转运老弱病残
" 真是与洪水赛跑啊!" 沙河子镇沙河子村村支部书记王海军说,"80% 乡亲家的窗户都没来得及关,接到通知立即就走,趟河往外跑。" 沙河子村是个合并村,村子大,人口达 4000 多。王海军接到全村撤离的通知后马上就转移了大部分村民," 五常市应急管理局给我们派了 80 多辆转运大巴车。除了集中转运,还有自行投亲靠友的,还有往山上跑的。全村 4000 多人,没落下一个。"
4 日 10 时,洪水已经冲毁了公路,还在迅速蔓延和上涨,王海军和人民子弟兵、蓝天救援队开始了在村子里的 " 循环搜救 ",5 个小时,搜救出 20 多名老弱病残的村民,全部用能渡水的大铲车转运出村。
此时,从沙河子村所在的拉林河东岸撤往西岸的道路冲毁,只有一座 1 米 8 宽的桥能通过。这座原名 " 将军桥 " 的桥火速被乡亲改名成了 " 生命桥 "。
" 所有人都造得跟泥猴似的。" 王海军是最后一个撤离的,5 日,他来到雅臣中学安置点时,已经 3 天没睡觉了,志愿者让吃口饭,他一口也没顾上吃,一头扎枕头上睡着了。
临时的家:一天接收 3300 人,安置点创造奇迹
五常市雅臣中学是 3 日 17 时接到的安置受灾村民任务。" 学校征集志愿者,除了在外地的,260 个在家的教职工全来了,没有一个不来的。" 校长刘亚民、副校长张若谷从这个时间开始了 3 天 3 夜没怎么合眼的紧张忙碌。
学校有 550 张床,因办过足球夏令营,也有一部分被褥。到安置点的村民有些在市里有亲属,在此过渡一下就被亲属接走了。4 日白天,学校自身还能满足安置。
高峰出现在 4 日半夜到 5 日,10 几个小时,学校接收了 3300 人受灾村民。" 我们赶紧打开了教学楼,所有班级教室都用来安置村民。" 刘亚民说,政府和爱心组织给送来被褥等物资,我们立即发放给村民,教室里安置的村民虽然没有床,也力争让他们住得舒服。
组织到位让安置井然有序,刘亚民介绍:" 每个楼里安排 50 多位老师,登记、接待、发放三餐和各种物资等,每个班级配 2 个老师随时解决各种问题。"
双向奔赴:老师们手抬肩背接村民,村民 " 自治 " 回馈爱
每有有行动不便的村民到来,老师们全都自发去给背到床上。刘国福老师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校长一再叮嘱他别去参与接人、背人,避免过量运动。他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是每天从公寓三到门卫这 1000 多米来来回回跑去接人、背人、接物资。
" 稻田就快到了收割的时候,一下全淹没了,这些受灾农民的心里得多有难受!我辛苦一点怕什么,哪怕是就让他们感受到一丝温暖,我做啥都乐意。" 刘国福说出的是安置点 260 名志愿者的心声。所有人都竭尽全力想帮受灾农民一把。18 岁的王天一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听说高中母校在接收受灾村民,马上和同学们一起报名来当志愿者,大的工作做不了,就兢兢业业做好每位村民的登记。
" 安置点方方面面给力,拿吃喝来说,早餐有粥、鸡蛋、面包、肠;上午有水果;午餐晚餐四个菜,天天换着校给我们做,今天中午还吃了饺子。还配备了医疗室,还有心理疏导人员跟受灾村民聊天缓解受灾心理压力 ……" 王海军说," 乡亲们到这里以后享受了在家都没有的待遇。" 学校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也得体谅他们的辛苦,我告诉乡亲:" 别把自己当客人,自己的卫生自己收拾。到这里人多,咱们不能不懂规矩,不要大声喧哗,也别不讲卫生 ……"
王桂臣和高洪铁立即成了 " 楼长 ",有到了安置点再去投亲靠友的和后到的村民,都及时跟学校沟通,发放行李、食物 …… 在安置点来回忙碌。
10 日下午,一面锦旗送到了雅臣中学安置点:" 暖心安置情系灾民 明德育才大爱无疆 沙河子镇全体受灾群众 敬赠 "。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