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8-15
不该被遗忘的抗战“生命线”:超90%苏联援华物资由此运送,无数英魂长眠于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78 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14 年,终获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初期,曾有一条位于中国西北的国际交通线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当时与国际相连的唯一陆上通道 , 对于正在浴血苦战的中国来说弥足珍贵,无数英魂为了这条抗战的 " 生命线 ",长眠于此。

近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系列丛书之《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作者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橹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条不该被遗忘的 " 西北援华国际通道 "。

1937 年到 1941 年

超 90% 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通道运送

从 2016 年开始,由南京大学牵头,张宪文教授和朱庆葆教授共同主持,联合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台湾近代史学会等的百余位学者共同开展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全面和深入研究,预计将打造百卷 "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系列图书,成为海内外规模最大、学术体系最为完备的抗战专题研究成果,成为重估中国抗战历史价值的典范之作。

目前,这项被列为 " 十四五 "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国家出版基金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的专题研究已出版 30 余卷图书。《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正是其中的最新成果之一。

本书回顾了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的国际处境与外交策略,分析了苏联与中日的利害关系及援华战略的形成;对于西北国际交通线开辟的背景、过程、运行情况,以及诸多参与方在其间的影响进行了评述;揭示了主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国际大通道开辟和运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分析了苏联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对华援助情况,包括贷款的使用、偿还,苏联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来华助战及志愿飞行员参战情况等。既纵向梳理了史实,总结了西北国际交通线的顺利运行在全面抗战初期发挥的巨大作用,又横向研究了由 " 大通道 " 建设引发的相关问题,较为全面地再现了西北援华国际通道的历史。

西北援华国际通道究竟有多重要?《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一书显示,从 1937 年到 1941 年,中国战场上 80% 的外援物资来自苏联,其中 90% 以上通过西北通道运送而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万多名哈萨克族民众不分昼夜

20 天打通贯穿全北疆的主干道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对中日战争持观望态度,致使日本依仗强大的海空军实力完全封锁了中国的海上交通线。不久,中国维持对外联系的主要陆路交通线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也相继中断,与苏联联系的西北通道成了中国与国际相连的唯一陆上通道。

△装载苏联援华物资的卡车行驶在中国西北甘新公路上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要把苏联的军事援助落实成为战场上的战斗力,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当时,为了修建西北国际大通道,在总人口尚不足 400 万的新疆,各民族 50 多万建设大军被紧急动员,以近乎 " 发疯 " 的状态掀起修路热潮。比如,迪伊和迪哈公路,从 1935 年春节动工,于 1937 年 7 月 1 日全线修通。尽管标准不高,但工程量惊人,共挖土石方 645.7 万余立方,炸硬石 12 万立方,修建载重 25 吨的桥梁 2439 座,修公路站 91 处,修站房 1650 间,消耗钢铁 710 吨、炸药 160 吨、洋灰 1500 吨,花费人工 323 万人次。

在某种意义上说,西北国际大通道是边修建边通车的,甚至有的地方是先通车后修路,任务紧迫而工程难度极大,没有现代机械全靠人工,不少修路民众都是自带干粮,义务劳动。在难度大的路段上,修路者更为集中,如霍尔果斯到果子沟一线有 3 万多名修路人员,迪化—达坂城—吐鲁番沿线有 5 万多人,鄯善—哈密—星星峡一线也有 5 万多人。

△苏联援助中国的轰炸机群

在这项巨大工程中,修路民众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精神。

号称 " 死亡之谷 " 的伊犁果子沟 , 是必经之路 , 也是出了名的险路、难路 , 沿途气候极端恶劣。开始筑路时已是 1937 年 9 月份 , 果子沟的山上已经布满积雪。1.2 万多名哈萨克族民众参加修路工作 , 为了赶工期 , 他们以部落结构为组织方式 , 组成了 6 支修路队伍 , 不分昼夜劳作。从历史记载来看,打通这条贯穿全北疆的主干道只用了短短的 20 天时间。1937 年 10 月 , 苏联首批援华抗日物资进入中国境内的前一天 , 果子沟一带下了一整天的大雪 , 第二天当庞大的车队路过这里时 , 发现了 13 具哈萨克族民众的遗体 , 他们都是在连夜清除积雪时被冻死的。路过的苏联司机都极为感动 ,200 多名苏方司机为这些牺牲者举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追悼仪式。这些发生在少数民族普通民众的动人事迹 , 充分体现了危难之际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提出开通设想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成为转运站

经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一般认为西北国际大通道分为北线和南线。北线起于甘肃兰州,经过甘新边界的星星峡,经新疆的哈密、迪化 ( 今乌鲁木齐 ) 、乌苏、塔城而至苏联的塞密巴拉丁斯克 , 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衔接。陆路通道大致走向是:苏联境内土西铁路上的萨雷奥泽克—霍尔果斯—迪化—哈密—安西—肃州—凉州—兰州,全长 2925 公里。空中通道从阿拉木图,经伊宁、乌鲁木齐、哈密,到兰州。南线则从印度的列城穿越喀喇昆仑冰川到新疆叶城,然后经喀什、阿克苏、吐鲁番到兰州 , 主要运输来自英美等国的援华物资。

△ 1941 年,兰州城郊黄河边甘新公路上运送物资的车队

人们所说的西北国际大通道,主要指的是接受苏联援助的北线。

为了保证苏援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抗战前线,中国国民政府、新疆和甘肃地方军政当局、张学良和东北军、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人,各方共同合作,快速建成了经由苏联中亚和中国新疆到甘肃兰州的西北国际交通线。西北国际交通线的顺利运行,为支持全面抗战初期的战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完成全国革命最早提出了开通西北国际通道的设想,并为此进行了努力。在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大义而与国民党西北势力通力合作,为建成和运行西北国际交通线作出了特殊贡献。

书中指出,西北国际大通道也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联系的桥梁。西北国际大通道开辟以后,来往于苏联、新疆和延安之间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成为人员接待站和物资转运站。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大量苏联军用物资被运进中国抗战前线,许多苏联军事专家顾问和苏联志愿航空队人员也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来到中国,参加中国的抗战事业,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贡献。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中国也通过西北国际通道帮助了苏联,输运了大量农牧产品极大地补充了苏联前线的军需供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苏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现代快报 + 记者 郑文静

(出版社供图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邵倩倩)

相关标签

生命线 西北 抗日战争 日本 南京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