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把山脚下那块田埂上的草除了,明天按照计划就该飞无人机打农药了。"8 月 17 日中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过后,天空开始放晴。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农伟家庭农场主刘伟一家四口来到位于辛丰镇山北村的几块稻田,安排起这两天的田间农事。
1995 年,23 岁的他从宿迁来镇江 " 淘金 ",机缘巧合下从事农业,从最初的 60 多亩土地发展到现在的 520 亩,不仅规模变大了,他还拥有了插秧机、收割机、碾米机、无人机 …… 农机越来越多,种田技术越来越先进。2020 年,"95 后 " 的儿子刘武在他的感染下也辞去厨师的工作成为一名 " 新农人 "," 以前是会种田就好,现在是要‘慧种田’才行。" 刘武说。
△刘伟向记者展示大米
" 庄稼汉 " 的初体验:种粮富了口袋
清晨 6 点不到,田埂上的草丛里还沾着露珠,刘伟一家四口已经早早地换上工作服,头戴草帽、脚穿胶鞋,骑着电动三轮车往田里出发," 夏天温度升得快,趁着早晚凉快多做点。"
虽已过立秋,可气温依旧高居不下,农田里绿意盎然却也炙热笼罩。相比全年而言,现在已是农闲时分,可田间管理不能停,除草、治虫,每天仍要顶着高温在田里待八九个小时。
成为 " 庄稼汉 " 是此前刘伟没想过的事。1992 年,他和三个同学坐车从宿迁来到这里,起初在灯泡厂干活,一天赚个 3 块多钱,做了 15 天之后,他觉得入不敷出,果断辞职盯上了贩菜。" 那时候我从丹阳农贸市场批发到村上卖赚差价,凌晨 1 点骑自行车出发,一直干到 8 点多,一天能赚 60 多块钱。"
贩菜让他尝到了甜头,第一年就攒下了 3 万多元," 那时候我打听了下,农村盖个二层小楼只要 18000 元,腰杆瞬间挺直了。"
口袋鼓了,心思也就活络了,没多久他和人合伙创业开了个灯泡厂,但因为种种原因半年下来原本的积蓄全亏空了。
" 后来看人种西瓜,也就跟着种了,没想到竟然成功了。"1995 年,他开始了 " 庄稼汉 " 的初体验,承包了 60 多亩地,自己并不懂技术,将资金投下去后,他召集了 8 个老家同村经验丰富的长辈,将他们请来山北村," 他们的日常开销都算我的,化肥、种子这些也都由我来买,卖水果的收益三七开。"
分成机制让大家兴致高昂,除去成本当年刘伟净赚 7 万元。老人们恋家,第二年便要回家去,好在一年的磨合下来,刘伟也会种田了。1997 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展至 100 亩,种植的方向也从水果蔬菜向粮食种植转移。" 那几年,粮价越来越稳,利润空间充足,种植粮食在我看来总不会错,应该是农民最稳定的收益。"
刘伟这一干就是 28 年,从当初孑然一身外乡闯荡,到如今 " 粮袋 " 鼓了 " 口袋 ",小日子越过越富足。
" 新农人 " 的探索:技术加持高效种植
来到田埂上之后,刘伟和妻子便开始用割草机清理起田埂上的草来," 下雨过后,草长得快,通常 25 天就要除一次。"
△刘伟夫妻正在农田里拔草
父亲忙除草,刘武也没闲着,他和老婆从车上卸下 " 大块头 " 无人机,老婆开始配比药水,刘武则调试起了机器。" 以前治虫只能人工喷洒农药,但自从用了植保无人机后,效率大大提高了!"
绿油油的水稻田边,只见刘武娴熟地操作着无人机,几下按钮,无人机腾空而起," 嗡嗡嗡 " 地沿着事先设置好的路线在距离稻苗 1 米多高的上空来回穿梭,一道道 " 药雾 " 均匀地喷洒下来。
△刘武操作无人机
五百多亩水稻田的治虫工作量可不小,以往人工拉管打农药,四个人合作,一天也打不了 100 亩,而现在刘武使用的这款无人机,即使在丘陵地带,农田不集中过于分散的情况下,一天也能给 200 亩农田打农药。
△无人机正在作业
从会种田到 " 慧种田 ",刘家父子投入了近百万元采购设备、租赁厂房,除了无人机外,还买了插秧机、收割机,碾米机、分筛机 …… 实现了从种植到收割到包装全流程的机械化。
三年前,刘武也没想过自己会和父亲一起种田," 之前我在做厨师,后来家里买了不少机械忙不过来了,我爸让我回来帮忙。" 从小对农田很有感情的他想想现在农业也挺有前景,就义无反顾回来了。三年多的田间作业,黝黑的皮肤成了父子俩的同款 " 标配 "。
农伟家庭农场主要种植水稻南粳 46 和扬农一号两个优质品种,在农科院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们的水稻田与别家相比有点特别," 看见稻田里插着的黄白色杆子没?那就是配套的诱捕器,能够诱捕蛾子,采用物理手段降低病虫害。" 刘伟骄傲地告诉记者。
△刘伟向记者展示农田里的诱捕器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有机种植大幅度提升了大米的品质与口感,父子俩种出的大米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也得到了市场肯定,在第二届 " 镇江好大米 " 评比中被评为优质产品,在第六届 " 盱眙龙虾香米 " 杯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活动中,又获得 " 江苏好大米 " 特等奖。而每年产出的大米春节前后便会一销而空。
△农场大米获得的荣誉
多重身份:既是 " 农场主 " 也是 " 田保姆 "
将农业科技运用到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大提升了播种效率、和竞争力。农伟家庭农场不光承包流转土地运营,还承接农田托管,从种到收统一服务,是村民们身边的 " 田保姆 "。
山北村村民朱峰家的三亩地从去年起就交给了刘伟父子打理," 耕、种、管、收都不用我们烦神了,太方便了!" 面对记者采访,朱峰轻松地说。合作社设备齐全,飞防、施肥等田间管理及时,他的水稻亩均产量一千多斤,不光解决了全家人的口粮,还能给亲戚朋友们送点余粮。" 现在农村都是老人在家,年纪大了种田子女们不放心,但是田荒着又可惜,有人打理一举双得。"
凭借着一套齐全的机械化设备,目前农伟家庭农场已经代管农田百余亩,一亩地收取 350 元服务费。这要是放在十年前,刘伟想都不敢想:农民愿意花钱雇自己种地。
但二十多年种田下来,他发现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的环境变好了,道路交通更加便捷,镇村公交直达家门口,田间小路上也铺上了水泥,大型机械畅通无阻。而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以前一到晚上八点便被黑夜笼罩的村庄现在灯火通明,文体广场上也是欢声笑语,吃过晚饭后三三两两的老人便出来散步," 生活一下子慢了下来。"
而村民们悄然发生的变化也给他带来了新的难题," 以前我们农场里的固定零工有十几个,现在想找个零工不容易啊。" 就在两天前,他还接到了一通告假电话,一名七十多岁的工人说自己要出去旅游几天,最近不能来干活了。" 农民和旅游这两个词似乎很难联系起来,但现在他们都走出去了!"
现代快报 + 记者 曹德伟
(校对 胡涛 编辑 邵倩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