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8-23
苏从何处来丨苏州地域文明探源·木渎盆地①:彭家墩遗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022 年 11 月 28 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处来》,今天播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 · 木渎盆地①:彭家墩遗址》。

【AI 记者苏小新】

《苏从何处来》系列短视频通过 AI 记者苏小新的讲述与科普,挖掘苏州太湖流域文明、史前文化、吴文化、古城研究等重要文明探源课题,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展示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揭示苏州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苏州贡献。

【彭家墩遗址】

上一季,我们介绍了赵陵山遗址,神秘玄妙的人鸟兽玉饰和赵陵山族徽让我们走进数千年前,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新的一季中,我们将给大家介绍位于木渎盆地周边地区的几处重要遗址。其中,彭家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土墩,在此处发现的诸多良渚文明痕迹,对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意义深远。

彭家墩位于木渎盆地北部的山脚下,长约 110 米,宽约 85 米,高出周围地面约 2 米。东南面有灵岩山和大焦山,东北有天平山。" 把我们古城盆地的研究,又往前提了两千多年。"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木渎工作站站长牛煜龙说。

牛煜龙,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木渎工作站站长。国家考古领队、副研究员、江苏省吴文化学会理事。2009 年开始,参与木渎盆地及西部山区的系列考古工作,参与彭家墩历年考古发掘工作。

200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苏州木渎盆地进行区域系统调查。" 当初是要找一个春秋的城址,因为彭家墩的墩体很明显,这个规模很大,然后以为是一个春秋晚期的大墓。经过挖掘之后,一看不对。因为表土层去掉之后,马上进入良渚层。"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江苏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研究员张照根介绍。

经过考古发掘,在彭家墩的顶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红烧土台基遗址。"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资料,大量的红烧土块,实际上就是墙体倒塌废弃之后形成的。彭家墩这个土墩最开始是作为房址使用的,可能是火烧活着废弃之后,又被用作墓地。" 牛煜龙说。

" 平原地区水位比较高,不管是居住的还是葬墓的,都要高一点,否则的话就会有水患,所以要建土台。" 张照根说。

经过对彭家墩遗址的进一步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一处大型良渚文化墓地。经初步判断,彭家墩是一处苏州地区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良诸文化祭坛及贵族墓地,大约距今 5000 年左右。墓葬中共出土玉石器、陶器等 180 余件,其中不乏珍贵的玉璧、玉镯、玉锥形器等。" 我们这边发现了 10 座良渚时期的墓葬,大部分墓葬都出土有玉器。玉器的种类也比较丰富,长的玉锥形器,然后小的玉锥形器、玉镯、玉珠、玉璧。" 牛煜龙说。

" 我们还在周边发现了很多的石器作坊,发现的地点和规模来说,我们认为彭家墩遗址可能直接和石器作坊有关系,可能是石器作坊的一批管理者们的墓地。" 张照根判断说。

" 这是我们彭家墩遗址 M10 良渚墓葬出土的一件玉璧,经过测量它的直径有 19.8 厘米,厚度有 3 到 4 公分。中孔部分,管钻的痕迹都非常明显。这也是我们对早期玉璧,对它断代跟鉴定比较明显的标志之一。" 牛煜龙说,岩性鉴定对玉器本身的物理性质,进行一个检测。比如进行硬度检测,就可以知道当时能驾驭什么样的硬度,或者什么样材质的石料或者玉料。对它进行微痕分析和综合研究。

2022 年 11 月 28 日,苏州市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大学、江苏省地矿局等单位对彭家墩遗址出土的文物,重新开展梳理和研究。" 这几个矿物的特征,很清晰的变质岩矿物。这个颜色可能就是后来氧化出来的。" 江苏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匡俊说。

" 这件玉锥形器是我们这个墓地出土的,最长的一件玉锥形器物,看它的制作工艺还是非常的精良。有一个很小的钻孔,应该是当时是穿系绳子用的。" 牛煜龙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将通过多学科手段,对古人类的整个科技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工艺制作水平进行一个科学的检测和分析。

【考古科普】

玉器的微痕考古也可以称为玉器的微痕分析,是近年随着科技进步开拓的考古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玉器残留的微观痕迹的观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玉器的使用过程与制作工艺。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获知古代文化信息,弥补传统玉器考古中的不足。

玉器上的微观痕迹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加工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第二类是在使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与玉器的功能有关,这可能与中国古代的用玉传统,有一定的联系。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在彭家墩边缘位置,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座汉代墓葬及明清墓葬。" 土墩始筑于良渚,然后后来一直被沿用下来,南方地区都有这种,在墩上葬墓的一种风俗。像新石器时代,经常是居址跟墓葬离得很近。再往之后,居址跟墓葬就相对来说分开了。" 牛煜龙说。

考古专家认为,彭家墩良渚文化时期高等级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苏州西部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为中华文明探源课题和苏州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 虽然彭家墩遗址的墓葬级别低,但是体现了良渚整个社会的分级管理,我把这一条就是分级管理,作为进入文明的一条标准,所以彭家墩在文明研究方面具有标志意义,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在聚落分等级方面具有典型性的意义。它实际上为吴国都城奠定了基础,那边也比较适合人居,然后再由后来的吴国,作为都城。"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江苏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研究员张照根说。

相关标签

ai 苏州 研究所 太湖 短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