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9-01
给文物“第二次生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为世界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每一件文物,承载着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或是记录着不同朝代的人文生活,能让久远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当人们被这些文物所惊艳和震撼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时间让它们逐渐褪去了昔日的 " 容颜 "。瓷器破损、壁画褪色、庙宇荒芜——都逃不过岁月的痕迹。幸运的是,时间也见证了它们背后的守护者们世代的付出与奉献,他们拭去岁月的尘埃,给予文物 " 第二次生命 "。他们就是文物保护修复师。

如同医生一样,他们为文物 " 望闻问切 ",量身定制开出 " 处方 ",将传统工艺与新兴科技相结合,让文物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而他们的 " 病人 ",则是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北京故宫的宏伟宫殿,山西平遥的古城城墙,陕西西安的秦兵马俑,或是有着千年历史的青铜器皿与青花瓷器 ……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 76.7 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 1.08 亿件(套),全国文物系统从业人员达到 16 万人。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保护修复师更替传承,但责任与热忱从未减退。在这组图片专题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世界。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介绍三清殿壁画的起甲、脱落、粉化等病害问题。2021 年开始的永乐宫壁画搬迁后首次大规模修复,已经完成了龙虎殿、重阳殿 500 余平方米壁画的病害处理和保护性修复,为下一步开展三清殿、纯阳殿壁画修复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织绣修复师展示修复好的龙袍。织绣修复师不仅要掌握文物修复知识,还要熟悉各类织绣工艺技法。

▲山西博物院壁画修复师陈柯文(右)和张耀东在可移动的砖雕墓内进行修复工作

▲甘肃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专家樊再轩对莫高窟第 196 窟病害壁画进行修复工作。樊老师 1981 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目前虽退休但仍坚持在文保工作一线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北京故宫 山西 敦煌 甘肃 九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