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3-09-04
古老非遗“年轻化” ,跨界国潮走向“新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万佳 文 / 摄 / 视频拍摄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大会即将在哈市举办,届时将有来自全国 15 个城市的非遗传承人带着他们的非遗项目前来 " 打擂 ",而为了迎接这批客人,黑龙江省级鱼皮画传承人石立新这几天一直在熬夜赶制伴手礼——用鱼皮精心制作的哈尔滨大剧院剪影画。石立新在画中采用两种不同颜色、部位的鱼皮,把大剧院在阳光下的明暗光影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鱼皮上鱼鳞留下的菱形格子与大剧院上的玻璃造型都极为神似。" 把古老、神秘的非遗文化用年轻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迎合他们的审美和需求,是我们传承人当下最需要做的。" 石立新说。

近几年来,冰城非遗项目持续加速跑,从制作工艺创新,到非遗产品创新,从非遗项目融合,到非遗项目跨界合作,供求各方都在齐齐发力,这更是一场双向的国潮奔赴。" 我市非遗保护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 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王镝说。

截至目前,哈市共有非遗项目 278 项,其中包括方正剪纸、五常东北大鼓、龙江皮影戏、麦秸工艺、老汤精配方和老王麻子膏药等国家级项目 6 项,桦树皮画、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金漆镶嵌制作技艺等省级项目 112 项,鱼皮画、刻陶手工技艺、龙头风筝制作技艺、青丝绣等市级项目 160 项,非遗传承人 252 人。

卡通少女鱼皮加身,在年轻人圈子中刷 " 存在感 "

鱼皮、兽皮和桦树皮是黑龙江省三个特色文化,更是我省非遗文化名片。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立新一直在关注消费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并在鱼皮画中通过创意创新赋予更多内容。

在石立新的工作室,她创作的《雪地观鹤》首次将冰雪绘画和鱼皮画两种非遗项目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这幅画用鱼鳞做鹤身,用鱼皮做鹤腿,冰雪画作为背景。" 石立新说,在赫哲族鱼皮文化中,过去一般来说都是以单纯的黑色作为背景,整幅画的基调是深色,会给人比较沉闷的感觉。把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入鱼皮画创作中,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赫哲族鱼皮处理技艺源于赫哲族常年以捕三文鱼、大马哈鱼为生,冬季的时候,他们会取下鱼皮,去磷、去脂、冻干、再鞣制柔软,之后制作成鱼皮服饰,鱼皮画是源于赫哲族鱼皮服饰上镶嵌的漂亮纹饰,在智慧的赫哲族日积月累下形成了鱼皮画这个艺术门类。" 石立新说,鱼皮画的材质和纹理独一无二,是其他绘画不可比拟的。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因为这些东西有文化而去主动购买,他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中有非遗元素,那他们也会逐渐接受。因此我们要主动迎合他们,而不是等着他们觉醒,要在他们生活领域、圈子里找到存在感。

如今用鱼皮做的服饰已经很少了,石立新只有在展会或特殊的场合才会拿出来穿上。" 鱼皮马甲、裙子、赫哲族传统服饰都有。" 石立新说,鱼皮服饰要保持干燥,受潮就会变黄,鱼皮服饰要保持清洁,色泽鲜亮,要经常用玉米面搓,这也是赫哲族长久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北京物应智能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苏小妹是个哈尔滨妹子,她在北京经营一家潮品店铺,她很想把家乡的非遗项目与年轻人的时尚手办结合到一起。" 有一天,我接到这个女孩的电话,她说想把鱼皮画设计成动漫人物绣在生活用品上。" 石立新说,这个女孩的想法一下启发了我,我用鱼皮做了两个动漫少女,并把它绣在帆布背包上。现在年轻人对动漫都特别感兴趣,还热衷收集动漫人物,如果用鱼皮画做一个鱼皮画系列动漫人物,一定会受欢迎。现在很多产业都想和非遗跨界合作,他们很多主动找到各个非遗传承人,要把古老的非遗文化融入现代产品当中。

从今年初开始,石立新明显感觉活儿多了,鱼皮手工画的需求量猛增,几乎天天都在工作室加班,活多的时候,可能会加班到半夜。" 不仅如此,社会各界来找的也多了起来,有找我上课的,有找我指导的,还有找我合作的。" 石立新说,因为活动太多,不得不推掉一些。与讲座等活动相比,我更喜欢走下去,教更多人技艺,这更有意义。

非遗技艺进校园,传统工艺制品实用化

今年 7 月,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邀请石立新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以传统鱼皮技艺为基础进行创业项目大赛,参赛作品《鱼皮画非遗技艺——匠心赋能乡村振兴》获得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省金奖。

与石立新一样,致力于非遗进高校的传承人不在少数。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立军就是其中一个。" 我省许多高校开设了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比如黑大、师大、哈尔滨学院、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省商务学校,甚至省外各市县的高校都会与非遗传承人联系,安排学生学习相关非遗技艺。" 夏立军说,每年每个高校会有二三十名相关专业大学生毕业,其中很多被外地高薪挖走。

" 有一天,哈尔滨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工作人员给我打来电话,询问孩子能否过来实习,我亲自到学校看了一圈就对校领导说没问题,有多少孩子都可以过来。" 夏立军说,到工作室实习的孩子一共有 18 个,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他们学习积极性特别高,经过六周的学习实践,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金漆镶嵌工艺的基本技法。每年来实习的学生中,夏立军都能发现几个悟性特别高,而且肯钻研的好苗子。

" 前几天这批孩子毕业典礼邀请我去参加,我一到现场这些孩子都围上来抱着我,给我鲜花和锦旗,那一刻我真有点受不了。" 夏立军说,这件事同时让我感受到年轻人对这项传统技艺、非遗的渴望。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传承人能够把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年轻人学习到傍身的技能。

如今,几乎我省所有的高校艺术类、设计类专业都有漆专业或漆方向,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或了解漆画。民间也有很多漆工艺工作室,对漆工艺进行研发和创新。" 黑龙江非遗人才和技能梯队日渐形成,尤其我省漆画水平已经跻身全国前三。" 夏立军说。

夏立军的金漆镶嵌技艺展示馆位于哈尔滨市博物馆 2 号楼二楼一侧,这里每天会迎来 1500 余人次的参观,周末和节假日会达到三四千人," 五一 " 假期一天的人流会达到七八千人。就在这几天,一个外包装由传统工艺制作的打火机被一对年轻夫妻欢天喜地地买走。" 他们看到商品就很喜欢,眼睛一直盯着看,没讲价就买走了。" 夏立军说,小小物品中蕴含着千年智慧,用金漆做的钢笔、耳坠等文具、装饰用品都很受欢迎。过去的大摆件如今被设计成更便携更贴近生活的物品,让它更加实用化,与人们紧密相关,激起人们消费的热情。

穿戴到身上,方正剪纸走上时尚之路

方正剪纸国家级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倪秀梅把剪纸创意衍生品走出一条时尚设计之路。

倪秀梅很早就意识到传承不是保守,不是顽固不化,是要不断创新。让手艺活起来,让技艺活起来,让它有生命力。 " 传承中往往都采取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再创作和传承。" 倪秀梅说,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作为传承人不仅仅要守住这门手艺,更多的是摸索、尝试新的经验,把手工技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表达出来,从而走进、贴近人们的生活。拿剪纸来说,除了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收藏品之外,还可以赋予它更多的一些创意性的、衍生出来的新的属性,成为新的产品。

在蓝白相间的羊绒围巾上,印有洁白的雪花和飞驰的雪娃,剪纸透视感凸显。这款作品的创意就是源于倪秀梅的剪纸作品《雪精灵》冰嘟嘟、雪嘟嘟系列。" 我用雪孩子有趣的动作形象来表达黑龙江独特的地域特点,让冰雪文化、剪纸艺术通过衍生品传播到大江南北。"

倪秀梅和多家文创公司以不同方式进行合作,把只能贴在窗棂上的窗花剪纸做成抢手的生活用品,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又走入人们生活中。创意公司在开发产品前首先进行了市场调研,对时下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年轻人对做工精细、图案明快的小饰品、小摆件都很感兴趣。创意公司把传承人的创意原创作品经过品牌设计师设计制作成各种高端礼品推向市场。" 它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品牌,具有相对忠诚的客户群,价格从几十块钱到上千块钱都有,有专门的客户群体,甚至作为政府部门采购的高端礼品。" 倪秀梅说,像几千元到几十元不等的羊绒围巾,桑蚕丝丝巾,还有 T 恤、马克杯、靠枕、袜子等各类产品都有。

从那时候开始,每年公司都会根据倪秀梅的剪纸图案推出一批新产品。" 我也时常关注时尚热点,经常会建议他们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倪秀梅说,文创产品需要不断地探索挖掘,更需要对市场有巨大的洞察力。每年我都会授权几十个原创性的图案给公司进行二次创作。

" 手工技艺变成文化创意的衍生品,是否能进行经济营销,是所有手艺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倪秀梅说,从手工技艺到创作原创到文创产品,这是一个大的跨越,不是所有手工技艺的人都能做到的。我希望我的原创作品形成的衍生品能让人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条路任重道远,之后的非遗创新之路会怎么走,走到什么程度,需要一点一点尝试着来。

非遗新国潮,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最近,石立新向香坊区提议打造乐松商圈非遗项目展示街区的建议,得到了区里的高度重视,目前该项目正在调研推进过程中。" 如果项目落地,它会是一个研学基地、教学基地和非遗基地。" 石立新说," 如果项目能够落地,我将利用这个平台,把赫哲族鱼皮创作技艺过程都全面展示出来,让游客和市民亲眼见证这项古老的技艺,把黑龙江文化展示给全世界看。"

" 最近一两年,国家和政府对非遗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鼓励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开拓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王镝说,从国家到地方,都特别重视非遗创新发展。省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有 5000 元补贴,每年还对特定项目进行专项资金保护。在每年的非遗日,我们都会在 278 个项目中筛选一批互动性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同江有两个非遗展示中心,伊春也给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在非遗展馆里,既有静态的展示,也有动态的互动、表演等活动。深圳等地除给传承人提供场地、各种政策支持外,还帮助联系市场对接,孵化各类创意产品。我们目前正在探索这个模式,通过社会力量介入资金和政府产业支持、创意创新设计等第三方机构来进行指导和引导。

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闫实认为,现在的非遗传承人对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接受能力都很高,自己积极寻找出路。但存在的问题是许多传承人只擅长技艺,不懂商业和市场,不知道如何与时尚融合。这不仅仅是非遗这一个行业的困扰,任何企业都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产品很好,但就是缺乏发现市场的慧眼。

" 我认为非遗创新应该两条腿走路,探索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非遗创意产品实现批量化生产的同时,再同时进行高端私人定制。" 闫实说,对于有意愿的传承人,我们会主动与他们对接,帮助他们设计出时下比较流行的创意产品。我们还会陆续推出一些公益性行动,免费给非遗等项目做创意设计。

" 非遗发展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一直活下去。" 王镝说," 我感觉非遗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繁荣起来了,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百姓参与度也非常高,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些国粹都很认可,新国潮正在兴起。"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张颖

相关标签

哈尔滨 国潮 绘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服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