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仁怀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出炉,911.09 亿元。火热的八月,高粱种植户的心情同样火热,秋风起,正是高粱丰收时。
数据背后,酒都仁怀有着它的 AB 面:一面是高质量发展的白酒产区经济,另一面是 " 仁怀红 " 赋予的物阜民丰。
" 仁怀红 " 内涵红高粱、红土地、赤水河、红色文化。" 仁怀红 " 是强化酱香白酒产业链建设,扩大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影响力,助推 " 一区两市 " 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重要载体。
赤水河两岸分布着稀有的紫红色土壤,当地人称紫红泥。几场暴雨后,赤水河被冲刷成为一条蜿蜒流淌的传奇之河,只闻河畔阵阵酒香。
这两天,赤水河两岸的高粱熟了。这种仅产于茅台镇周边河谷地带的红缨子高粱,被人们视为酿造酱香白酒的灵魂。
红高粱与酱香交相辉映,点红了这片四渡赤水的红土地。
与此同时,仁怀的发展融合了盐运文化、长征文化和白酒文化,成为一个以产酒地而得名的地方,吸引人们来这里投资兴业、打卡游玩。
一个红字,体现了作为工业强市的仁怀,顶层审美的大气磅礴,也是引领酱香白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圆心点。
" 仁怀红 " 在强链补链延链中向新向未来
强链筑牢根基
仁怀拥有 " 与生俱来 " 的资源优势。八月处暑的赤水河沿岸,从草长莺飞的春到硕果累累的秋,36 万亩红缨子高粱相继迎来丰收。
喜头镇共和村高粱基地,高粱种植大户易光科留意着高粱带给家庭的点滴变化," 以每公斤 11.2 元的保底价格签订收购协议。" 易光科说,加上有喜头镇 " 强组兴村 " 党员干部上门服务,订单高粱为他带来每年 20 余万元收入。
仁怀全市组建了 1730 支 " 强组兴村 " 工作队,13480 名工作队员,从育苗、移栽、管理、收割开展服务,有效保障了该市高粱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今年仁怀订单计划种植酒用高粱 27.52 万亩,产量约 6.6 万吨,产值预估 7.4 亿元。
一个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老百姓的受益。仁怀市紧紧围绕种子研究、科学育苗、技术选育等关键环节,通过优选培育最佳高粱品种,确保 " 种子芯片 " 安全。
在仁怀市红缨子高粱研究所,科研人员每年都要进行 1000 余次盆栽试验,1 万亩以上的单繁种植。
红缨子种子作为酱香白酒的 " 芯片 ",目前,仁怀市红缨子高粱研究所系已成功培育 30 余个红缨子株,既保证酒用高粱需求,又保证种植户受益。
红缨子糯性好、籽粒坚实、皮厚饱满,耐蒸煮、耐翻糙,淀粉含量高达 65%,支链淀粉更是高达 90% 以上,单宁含量为恰到好处的 1.68%,是酿造酱香风味的优质系列。
补链人才绽放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仁怀直接或间接从事白酒生产、销售、物流等人员约 20 万人。酱香产业岗位丰富,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人才建设也成为产业链衔接的重要载体。
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对传统产业的创新驱动。仁怀立足于当前酱香白酒产业现状、趋势、未来,出台《新时期仁怀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今年 8 月,仁怀便启动酱香白酒产业工人万人技能提升培训。
据了解,培训将举办 840 期,分理论学习和生产实操,内容涵盖大曲酱香型白酒制曲、制酒、品评、勾调等制酒技能,合格人员将取得贵州省人社厅颁发的技能专项证书。
仁怀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推动产业工人在产业创新集群创新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为此,仁怀成立酱香白酒产业专班,组织 32 名县级领导干部、419 名科级领导干部、1276 名党员干部指导联系 1925 家白酒企业,大兴调研推动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贵州国台酒庄智能酿造生产副总监侯玉祥对此深有感触," 酱香白酒产业工人万人技能提升培训是服务产业链、支撑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的有力举措。" 他说,最终落脚点以人才增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到 2025 年底,仁怀将通过开展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白酒技能培训,力争培育酱香型白酒生产技能人才 5 万余人。
不难看出,仁怀对于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打造,通过超前谋划、超前推动人才储备,尤其是提升民营企业人才储备,有力助推酱香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延链形成闭环
仁怀促进酒类包材资源和酱香白酒上下游产业链条深度融合,打造集包装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展销、办公、仓储、物流等一体的酱香白酒配套,打造酱香白酒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在中国 · 酒都酒包材市场," 三年前搬到这边,仁怀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提供了很多便捷服务,这三年间我们的业务量增长明显。" 贵州方航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光前说,除了看中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更看中仁怀把企业作为家人的营商环境。
仁怀发挥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汇聚酱香白酒生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酱香白酒配套产业链朝着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力争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酒类包材专业市场,让仁怀酱香白酒供应链产业由 " 向外看 " 逐步转变为 " 向黔看 "。
贵州贤俊龙彩印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坛厂现代服务园区的白酒包材企业之一,拥有先进大型印刷设备,全自动覆盖率在 70% 以上。目前,公司手工生产线共计 14 条,每日生产精装盒 18 万个。
贵州贤俊龙彩印有限公司行政副总任明表示,与公司合作的大中型白酒企业大多是当地企业,目前业务范围已覆盖周边县市区。
据了解,位于坛厂现代服务园区的白酒包材企业共有 3 家,日均生产白酒卡盒约 70 万支,预计年产值突破 6 亿元。目前,该市各白酒包材企业生产及销售均呈现产销两旺良好势头。
当地政府以 " 贵人服务 " 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品牌,吸引了仁怀国大包装厂、贵州贤俊龙彩印厂等一批企业快速在坛厂落地生根。
包材商的不断入驻,有效提升了本地包材配套率,有效缩短供应半径。包材企业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群的转变。
" 仁怀红 " 扩大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影响力
完整产业链背后,是仁怀打造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缩影。仁怀强化资源优势,打出资源特色牌,全力以赴打造酱香产区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2021 年,仁怀首次将 120.44 平方公里的酱酒生产功能区进行划分,并对每个区域进行了定位区分的界定。15.03 平方公里的茅台酒产区,53.03 平方公里的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52.38 平方公里的仁怀聚集区,标定优质酱香核心坐标。
仅进行定位区分的界定还不够,仁怀还坚持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打造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仁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守质量生命线,坚守生态环境底线,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系,树立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产品生产理念,打造仁怀酱香白酒产区品牌。
记者观察,未来白酒产业的竞争将转向为产业链和产区的竞争,白酒产区化也将更加深入持久地影响白酒行业发展。
仁怀市委、市政府坚持白酒产业综合治理的 " 瘦身革命 " 和 " 健身运动 ",持续推动生态向 " 严 " 拓展、白酒向 " 质 " 而行、发展向 " 绿 " 迸发。
近年来,仁怀清理退出白酒生产企业(作坊)622 家、窖池 7804 口,949 家企业完成 " 四改一建设 "(冷却水系统改造、窖池改造、接酒池改造、厂区管网改造、废水应急池建设),白酒产业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当地已通过清理退出、兼并重组、改造提升等方式,将白酒生产企业从 1925 家减少到了 1082 家。
在仁怀经济开发区的夜郎古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酒车间,车间安装了全新的自动化设备,既节约水资源,还减少污水排放量,生产过程也更生态环保。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仁怀在进行 " 四改一建设 " 时,充分考虑传统白酒产业的基础,新改项目与原有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
这实际上是仁怀坚持以产区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以国际化视野,加快推动白酒产业由传统粗放型转向区域化、集约化、高端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酣客君丰酒业在 " 四改一建设 " 启动后,不到 1 个月时间便完成了 7 个生产房、398 口窖池、28 口接酒池改造验收。超前的部署为企业经营带来成绩斐然的营收。
去年,仁怀地区生产总值便超过 1700 亿元。仁怀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持续推进治理能力建设。
9 月 1 日,仁怀首发白酒《管理办法》正式实行。该《管理办法》共分三十五条,对白酒的采购、生产、安全、经营、销售、存放等各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明确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的主体责任,对白酒生产经营者提出了制度性要求。
作为核心产区的仁怀,白酒企业数量多达上千家,而规模以上企业只有 129 家。如何让这么多大小酒企实现规范经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仁怀《管理办法》的实施,仁怀对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建设已经从 1.0 时代的区域划定,2.0 时代的 " 瘦身革命 " 和 " 健身运动 " 升格为 3.0 时代的行业标准领航。
此次《管理办法》主要从 " 鼓励支持 "" 禁止限制 "" 行业自律 " 三个方向入手,推动白酒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今年稍早前,仁怀还建立涵盖 10 项标准的《仁怀产区大曲酱香酒技术标准体系》。
记者观察,原产地或主产区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产区建设,是否会丢失传统工艺的属性,让消费者产生了偏重产地或者产区,而忽视了大曲酱香工艺的感官评价。
近年来,仁怀建立了产区区域管控、生产准入、企业认证、质量评价、诚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发布 " 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 图识,着力塑造产区品牌 " 超级 IP",用产区 " 身份标识 " 为企业和产品赋能,以匠心坚守酿造初心,以品质向消费者致敬。
来源:天眼新闻 陈颖
编辑 曾黎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