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你总会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公司大设备车间、裁切车间、车缝车间、手绣车间、植物染坊、晒布场、样品间等 70 多名员工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总经理刘天宇快步穿梭于各个车间,不断调度车缝、充棉、包装发货等各项后续工作。" 忙得像陀螺似的 ……" 刘天宇擦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
88 年出生的刘天宇,年纪不大,头发却已泛白," 每天都很有干劲,乐意为之奋斗 ……" 这位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的吉林小伙庄重地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大学毕业后,刘天宇先后在京沪两地的艺术画廊、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凯里出差支援项目,被黔东南州的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 贵州这片热土之下蕴藏着极大的机遇,贵州民族刺绣、苗族蜡染和银饰手艺精湛,但是也存在着分布散、整合难等困难。如何把劣势变为优势,如何实现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提升 ,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相信我能把劣势化为优势,将优势融为精品,为民族特色手工艺的发展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干就干,刘天宇立马联系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民族文化爱好者,成立贵州绣娘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通力合作,以贵州民族文化传统技艺为抓手,创新民族文创产品及参加专业采购展打开全国销路,开设村级工坊、挖掘本地人才、建设非遗研学及非遗产业孵化中心等生产销售模式。
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厂房搭建、绣娘招揽、技术创新都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道难关。" 麻江县向我们抛来橄榄枝,为我们提供非遗创意工坊免租三年的政策红利,并帮助公司联系建立村级手工工坊 18 个,以锦绣计划、双培行动为抓手,组织各村开展‘订单式’培训,帮助我们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话语间刘天宇难掩感谢。贵州省绣娘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厂长龙昌丽自豪的说:" 现在我公司依托各村村级手工工坊,每月至少要支付 8 万元的绣娘工资,厂部每天固定用工 200 余人,订单供不应求 ……"
面对传统手工艺品耗时多、审美不符现代潮流等问题,刘天宇深刻理解 " 设计是产品的敲门砖与生命线 ",带领团队注重工艺创新与产品设计,先后独创了 " 连续图案型糊染 "" 手绣的数字化誊稿 "" 滚筒拉布染布 "" 自动控制气动植物染布 " 等工艺技术,替代非遗手工艺中的 " 非核心 " 工艺,保留非遗手工艺原汁原味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成本,实现非遗手工艺工艺品的高品质规模化量产。公司成立后的短短两年,团队共开发民族特色文创工艺品 1500 余款,以创新的民族文化产品设计引导潮流。公司的创新产品 " 土布拼布 "" 蜡染公仔 ""BORO 文化褴褛风 " 等系列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人才招揽方面,刘天宇有着独到的见解。从 2022 级开始,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服装专业中设立 " 贵州绣娘订单班 "。与此同时,力邀来自企业的非遗手工艺人、全国各地知名设计师等优质资源,注入到学校的日常授课中。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盛华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校园招聘会上也活跃着刘天宇的身影。他还积极邀请学生寒暑假到企业实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传承的魅力和发展前景。目前公司已建成非遗研学及非遗产业孵化中心一个,有设计师 30 名,生产员工 40 余名,绣娘 1200 余名。
为解决销售短板问题,刘天宇带领团队参加广交会,深圳、成都、上海、北京四地礼品展以及中国玩具展等,利用公司自主开发的微信订货小程序,将线下渠道引流至线上下单,极大提升客服效率,广销民艺产品,不断助推民族文化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公司先后被授予 " 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 "" 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 非遗扶贫工坊 "" 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理事单位 "" 南海 · 麻江东西部协作帮扶车间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 " 等荣誉称号。
对于未来,刘天宇信心满满," 未来两年,我们会努力将村级民族手绣工坊开遍全县 63 个行政村,让民族刺绣产业带动全县妇女一同增收致富。借助新国发 2 号的东风,将民族文化这艘巨轮驶向更广阔的海域 ……"
来源:麻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编辑 曾黎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