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9-05
黄永松和半个世纪的“汉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台北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弄,因一家出版社而得名 " 汉声巷 "。它的书店入口造型是个 " 大葫芦 ",有人曾开玩笑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主人说是 " 文化 " 这帖良药。

1971 年《汉声》杂志啼声初试,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在这条小巷里,一群人默默耕耘,从翩翩文青坚守成为鹤发老人,只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给匆忙的时代留下一点厚重的记忆。

黄永松就是创办者之一,杖朝之年的他身材高瘦,精神矍铄。他说,我们中国人两脚要站得稳站得直,没有气力不行。气力从哪来?从文化之根来。

展现中华文化的审美自信

穿过 " 葫芦门 ",走进书店,剪纸、年画、木雕、瓷器等摆满各个角落,花花绿绿的传统配色,让人犹如身处民俗博物馆。

书架书桌上,各年代《汉声》期刊和出版物赫然陈列,里面藏着的是 " 山西面食 "" 贵州蜡染 "" 中国泥塑 " 等民间技艺的图文详解,每一样都是 " 汉声人 " 旷日费时挖掘整理出来的。

黄永松逐一介绍,半个多世纪的事业浓缩为一个个 " 封面故事 "。他说,上世纪 70 年代,西方文化全面渗透台湾,《汉声》英文版《ECHO》创立,初衷是想把中华文化介绍给外国人看。

英文版刊登首个手工艺调查是关于油纸伞的。不久,一位来自 IBM 的美国年轻人找到黄永松,希望拜访做伞师傅。年轻人解释说,科技行业也需要手工艺的基础和文化启示。

后来,黄永松做 " 中国结 " 报道的德文版。有德国人告诉他," 中国结 " 体现着中国文化对基本线条的丰富理解,让人着迷。一个民族手工艺好,轻工业才好,也才会有好的重工业乃至精密工业。

" 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用的,不只是满足自己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情怀,还有意想不到的潜在价值。" 黄永松说。

1978 年,《汉声》中文版创刊,致力 " 衔接古今 "。至今,《汉声》已出版 200 多期,很多内容成为业内田野调研与文化整理的样本。

黄永松说,《汉声》一开始就将 " 中国的 "" 传统的 "" 民间的 "" 活态的 " 作为文化整理的标准,并把这些民间文化划分归纳成 5 种、10 类、56 项,建立采集的 " 天罗地网 "。在他看来,工艺就是 " 人随物安定,物因人长久 ",细微处皆有学问和智慧,所以坚持 " 小题大做,细中求全 " 的工作风格。

" 当年我们几个年轻人因为热爱,一头扎进传统文化,凭着好学和韧性,摸索出一条路子,坚持了一辈子。" 黄永松说,他们从点做成线,又拉成面,最终变成体,让人看见 " 对自己民族和文化上审美的自信 "。

回到 " 文化母土 "

黄永松出生、成长在台湾桃园龙潭客家村,从小关于春节、祭祀、庙会的记忆影响了他的工作方向。

" 我是黄家江夏堂来台第八代,族谱说得明明白白。" 黄永松说," 生启朝观春毓秀,永承宗泽庆绵延 ",这是黄家来台第一代先祖留下的诗句,后辈都依此定位取名。这就是民间的传承和宗脉。

1987 年两岸开放探亲,打开了黄永松的视野,也改变了《汉声》的发展。

初到大陆,黄永松追寻先辈迁徙的足迹,考证历史,在《汉声》第 19 期推出 " 台湾的泉州人 ",后来又做 " 台湾的漳州人 "" 台湾的客家人 ",完成了岛内主要群体的寻根系列报道。

回到 " 文化母土 ",黄永松带领团队走遍大江南北,聚焦大陆各地丰饶的文化遗存。他深知,在大陆的偏远乡村,潜藏着许多活化石般珍贵的民俗文化。

他系统梳理零散的中国结艺,总结出 11 种基本结、14 种变化结;用 4 年 14 趟走访,采集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实地测量 46 座福建土楼,留下宝贵的调查记录;详细拍摄记录 " 惠山泥人 "3000 个手艺步骤 ……

他协助大陆高校开办乡土建筑与民间艺术研究所;将古城聚落规划成博物馆群,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垂直整合基地;在世界各地办展演讲,推广中国民间文化精华;在北京等地建立《汉声》办公室培养青年人才。

为文化传承而步履不停,黄永松仍觉得时间不够用。"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他说,时代快速发展,尽量多地留住中国文化记忆,我们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能安心。

整理好文化的 " 家 "

一身宽松布衣,套着一件马甲,腰上一个挎包,黄永松像可以随时出发的行者。在简单行李中,袖珍版《道德经》《唐诗三百首》已陪伴他 30 多年。

对黄永松而言,文化不只停留在纸面上,更在具体的器物和生活中。看见路边捏面人的、弹棉花的,他都充满好奇和敬意,细心探究。他说,中国文化积淀太深,扎根太深,需要我们把宝贝翻出来,给大家细细品味。

一次,黄永松在贵州采访,想和一位老太太买古法蜡染围裙,她非剪下一块有花纹的边角才愿意卖。那位百岁老人告诉他:" 我把灵魂留下来了,身体可以给你。" 此后,他再看那些蜡染布,觉得每块都有自己的生命。

1994 年开始,《汉声》每年出版一册以当年生肖为主题的《大过新年》系列海报书,意在让美丽吉祥的民间元素装点当下生活,滋养年轻人的审美。

一路走来,黄永松始终记得《汉声》指导老师俞大纲先生的鼓励:" 永松,你要做‘肚腹’。" 他解释说," 肚腹 " 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连起来,全身前行。所以,他坚持做一个坐在祖先肩膀上的孩子,整理好文化的 " 家 ",等着游子归来。

2020 年,黄永松收到一位 93 岁读者的来信。这位读者说,他从 1979 年开始订阅《汉声》,收藏了 146 期,想留给子女,让他们欣赏并保存好。这让黄永松无比欣慰。

近几年,《汉声》不再像从前那样热闹。创办人中,只剩黄永松守着 " 汉声巷 "。

寂寞时,黄永松喜欢喝高粱酒,但他不为自己伤感。他说,文化瑰宝就放在那,大家有点不认得了,真可惜。" 但我们迟早要回到文化的根子上,这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ibm 台湾 美国 山西 龙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