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首颇具传奇色彩的歌曲。
它的歌谱于 135 年前首次公开,词曲作者都是法国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常州人为它译了一个中文名《国际歌》。
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无数次在无数个文艺作品中听到它的旋律。很多江苏文化名人,都与这首歌曲结下不解之缘,发黄的胶片,记录着永恒的经典。
下面,我们一起从那段熟悉的旋律中,重温峥嵘岁月。
那个翻译《国际歌》的常州才子
让我们倒叙一点,在《国际歌》还不叫《国际歌》的时候,它就已经来到了中国。
1920 年,广州《劳动者》周刊连载了一首名为《劳动歌》的六节歌曲,译者署名列悲。
也是在这一年,一位叫瞿秋白的常州青年,旅俄途经哈尔滨,首次听到了这首歌。
其后,他在自己散文集《饿乡纪程》中,将这首歌的歌名翻译为《国际歌》。
1923 年春夏,瞿秋白把这首歌译成汉语。他一边弹着琴,一边反复吟唱,不断修改。
法文 "L'Internationale" 这个词,如果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这个音节有八拍,不易唱好。
于是就有了经典的音译," 英德纳雄纳尔 "。(后被改为今天更常用的 " 英特纳雄耐尔 ")
《国际歌》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传唱,深入人心。
发黄的胶片,《国际歌》的光影情缘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有无数文化名人唱响过这首令人心潮澎湃的歌曲。这其中,江苏情缘满满。
因为技术手段所限,很多都没有保存下来。
但随着电影艺术的普及,我们在发黄的胶片中拾贝,仍能发现无数惊喜。
1965 年,一部名为《烈火中永生》的电影上映,万人空巷。
其中一个场景,拖着铁链的许云峰和江姐,在《国际歌》的韵律中走上刑场。
交响乐撼动人心,人物的神情自若,这一幕也成了中国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画面。
成就这一幕的著名导演水华,是南京人,我们熟悉的《林家铺子》《革命家庭》《伤逝》《蓝色的花》也都出自他手。
而扮演许云峰的赵丹,更不必多介绍,这位生于江苏的影帝,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
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1951 年电影《团结起来到明天》中,纱厂女工彭小妹不幸殒命,背景响起幽怨的女声,哼唱《国际歌》旋律,令人动容。这部片子,出自扬州籍著名导演、电影教育家赵明。
1956 年电影《母亲》,老邓被逮捕之后,雄浑的合唱从远处响起,为剧情赋予一层悲壮的色彩。拍摄这部电影的凌子风,当年就在南京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求学。他的另一部作品《中华女儿》,也有《国际歌》的元素。
凌子风还有一位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校友,著名导演谢晋,他 1961 年的名作《红色娘子军》也有向《国际歌》的 " 致敬 ":吴琼花目睹洪常青就义后,对着他的遗物,紧握双拳,在激荡的旋律中,双眼几乎喷出火来 ……
百年前的旋律,新的表达
跨越了 100 年的时光,这首歌不仅没有被人淡忘,声音反而越来越强。
新的时代,催生出无数种新的表达,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它与流行音乐,以及青年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相继被改编为摇滚、民谣、电子音乐,还有说唱 ……
它最主要的受众,依旧是青年。
2023 年 8 月,电影《觅渡》上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与共鸣。
影片以独特的笔触,还原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动荡青春和时代风云。《国际歌》的故事再度被搬上银幕。
影片配乐 " 有心 " 了,请来了著名音乐人捞仔,加入了很多《国际歌》的元素。
捞仔说,《国际歌》是信仰的象征,也是青年人奋发激扬、满怀壮志之源。1923 年,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传唱全国,而 100 年后的今天,自己有机会制作这首电影音乐,仿佛一种特别的缘分。
在南京举行的首映上,影片播放到瞿秋白就义的一幕:
绿草如茵中,秋白先生缓步穿行,他在凉亭前拍照、小酌,谈笑自若。继而,他走向刑场,边走边唱,唱的正是《国际歌》。
记者发现,此时不少观众已然湿了眼眶,他们合着影片的节奏轻声默唱:
"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现代快报 + 记者 郑文静 王子扬
图片:片方提供
来源:光影江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