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9-10
昔日“村小”变身教育集团,扎根乡村42年的小学教师杨瑞清讲述逆袭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42 年前,18 岁的杨瑞清来到南京江浦县建设乡五里村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42 年后,曾经只有两排平房的村小,发展成为集幼儿园、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集团。2022 年,乡村教师杨瑞清荣获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前不久,由杨瑞清等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 40 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杨瑞清

"42 年走到今天,我认为我是最幸运的。" 杨瑞清坦言,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希望将陶行知先生及中国本土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虽然精力有限,但我愿竭尽所能,并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

教师节前夕,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行知小学,听杨瑞清讲述他的育人理念和 " 村小 " 的逆袭故事。

△陶行知雕塑

落后 " 村小 " 大变身

42 年后逆袭成为国际教育集团

进入行知小学,迎面便可看见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塑像,校园环境清幽,荷塘还有朵朵荷花点缀。

42 年前,这里还是占地只有 9 亩,2 排平房,5 个年级、100 来名学生、7 名教师的落后 " 村小 ";42 年后,这里发展成为占地 300 亩,3000 名师生,集 1 所幼儿园、3 所小学、1 所初中、一个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化教育集团。

1981 年,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一心想要到最艰苦、最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受到好的教育。

" 陶行知先生倾其一生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而奋斗,这对我影响很深。" 他说:" 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我亲身感受到农村教育发展对于孩子成长、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怀着青春理想的杨瑞清来到南京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开始了一系列的行知教育试验。

1985 年,五里村小学正式更名为行知小学,这是江苏省第一所用 " 行知 " 命名的学校,杨瑞清开始担任校长;1994 年行知基地揭牌成立,这是江苏省第一所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07 年行知小学入围汉语国际推广学校;2015 年成立行知教育集团 ……

如今的校园里,村小原貌还完整保留着。曾经的教室变成了南京行知苑对外交流中心、行知苑云播中心、同心苑、中餐文化体验中心 …… 向来自海外的学生开展中华文化学习课程。

行知小学的足球和橄榄球还曾获得全市冠军。陶娃书院、心理咨询室、STEM 教室等多功能活动区应有尽有,不断开拓学生视野。

△杨瑞清

曾经也有苦日子

最大的挑战是留不住教师

42 年来,杨瑞清也曾遇过许多困难。80 年代初,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当地人曾编过一句顺口溜形容五里村小学:" 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样子,里面坐着泥孩子。"

" 一开始感受到的就是穷,穷到我做校长,天天要为课桌凳配不齐操心,还要月月为交一次十几块钱的电费发愁。" 杨瑞清回忆,学生坐的板凳都是从家里自己带过来的。

怎么办?杨瑞清就在学校附近种下了一片池杉林。后来条件好了,池杉林并没有成为课桌椅,而是变成了校园里的一处亮丽风景。

" 陶行知当年的环境条件比我们还差,所以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难。" 杨瑞清坦言,乡村学校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留不住骨干教师。

△曾经的老校舍

杨瑞清指着眼前的食堂、曾经的老校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年在这里他们开过许多次欢送会,每一次都很迷茫。

师资队伍是关键,杨瑞清体会到乡村教师只有加快成长,让成长的速度大于流动的速度,才可能形成一支好的队伍。" 后来我发现,调出去的老师干得好,还可以回来帮忙。留下来的加快成长,调出去的回来帮忙,我们学校就有希望。"

在杨瑞清眼里,种荷花的、搞手工制作的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师资源,包括孩子也是 " 小先生 "。" 这样想明白了之后,也就不再为教师问题纠结。"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走在行知路上的后来人

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

" 虽然我们的工作很普通,但内心有尊严和喜悦,充满希望。" 杨瑞清说,应该把这种感觉放进心中,然后再带给学生,这才是乡村教育发挥的最大作用。他希望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带动更多人开展行知教育实验,将大情怀育人体系分享给更多人。

行知小学的校训为 " 还能更精彩 ",这是杨瑞清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我们用这句话给天生有点胆怯、自卑的乡村孩子打气,给平凡的乡村教师鼓劲。"

杨瑞清的教育精神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行知学子,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仁。

如今,行知小学不仅集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还有许多教师曾是这里的学生,毕业后追随杨瑞清的足迹,回到母校当老师。

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王丹来到这里后,感触很深。她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陶行知先生的理想深深影响着我。杨校长在我们老师心中,就像陶行知先生一样,他们有家国情怀,有教育追求,有实实在在的教育探索精神。"

行知基地主任刘明祥在五里村小学读四年级时,杨瑞清来到这里教书。受杨瑞清影响,他报考了南京晓庄师范学院,1990 年毕业后返回行知小学(五里村小学更名)教书。他说:" 我们的关系也从师生变成了同事。四十年来,我们成了志同道合的同路人,用青春把成果写在了行知校园大地上,写在了学生成长的档案里。"

" 杨校长对我而言,就像我的人生导师,带领着我们这群年轻人一起走向师陶、学陶、用陶、信陶的路上。" 行知小学教师葛德霞读过杨瑞清的《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后,触动很深,并促使她来到行知小学。

进校第一天,杨瑞清就带着她和另一名教师来到艺莲苑,并指着花苞说:" 荷花池里面这么多的花,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迟,我从来没见过哪个人对着含苞待放的花苞,骂它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开。我们人能够对花朵有这样的包容,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孩子也有这样包容的心。"

杨瑞清的这一课,令葛德霞第一次了解什么是 " 花苞心态 ",也让她学会要用一颗真心对待孩子。多年来,葛德霞也形成了自己的带班理念:" 用联合促进生长,用关爱唤醒生命 "。"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如果我们暂时没有发现,那是因为老师观察得不够仔细。"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笑脸墙

学会赏识

让每一朵花都开得精彩

" 行知院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早也开,迟也开,天天开,更精彩 "。" 花苞心态 " 只是杨瑞清教学理念的一个缩影。

1981 年,杨瑞清开设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在陶行知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思想指引下,他提出了 " 学会赏识、扬长避短、促进迁移 " 的教育思路。

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字 "gan",寓意 " 行知行 ",在行知小学随处可见。这是由行知小学 1990 届毕业生、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朱仁洲设计的学校标志 " 陶花 "。后来,朱仁洲又为学校设计了吉祥物 " 陶娃 "。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生

" 陶娃 " 形象暗含了杨瑞清对孩子的期待,他还编了一句顺口溜寄语孩子们:" 你走来我走来,伸出手笑脸开,手脑齐智慧在,讲和谐乐开怀。"

杨瑞清说,学生以前跟人打招呼,手是并起来的,现在手伸出来是五指分开的。就连上课举手发言、拍照合影亦是如此。" 我们把‘陶娃’形象变成了一种行为语言,将知行合一的理念从小内化。"

在交谈中,杨瑞清总是提到孩子们,满是关切。2022 年,他荣获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称号时,见到了英雄航天员王亚平,并邀请她写下了 "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8 个字,让乡村儿童接收到来自太空英雄的鼓励。

这也是杨瑞清对学生的希冀。同样,他对未来的自己也有更清晰的规划。"60 岁前,我在这里盖房子;60 岁以后我可以‘画图纸’。这个图纸如果画得好,可以让更多人盖好房子。"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楠 / 文 施向辉 / 摄

(校对 周露 编辑 李蔚蔚)

相关标签

陶行知 教育集团 南京 幼儿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