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 汪曾祺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比较晓畅、平易,给人感觉这个作家很容易把握,但是我们都错了。"9 月 10 日," 名家读经典 " 系列活动第二期在北京老舍剧场举办,作家徐则臣做了 " 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 的精彩分享。
△徐则臣
通过集中梳理汪曾祺的创作,徐则臣发现,汪曾祺的思想来源、写作资源和精神谱系其实非常复杂," 不仅受到中国士大夫传统的影响,佛教、老庄哲学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他对文学、对时代的思考也很深入。" 本次活动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作家协会联合主办。
" 在梳理汪曾祺先生创作的时候,我发现像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 ",徐则臣感慨,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多种思潮、流派的洗礼,汪曾祺却始终在潮流之外,按照他自己的路子在走,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合时宜的。"80 年代初的中国百废俱兴,在一种昂扬、奋进、热火朝天的状态下,文学跟时代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他恰恰写了跟当下生活关系非常散淡疏离的作品。他说他写《受戒》这个小说,体现的不是故事里那个时代的审美和认知,而体现的是一个 80 年代的中国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
《受戒》一万多字,篇幅非常短,读起来特别轻松,呈现一种美好、诗意、放松的状态,这样的小说在当时极少,所以一写出来就被大家关注。在徐则臣看来,汪曾祺追求的是呈现出生活本身的状态。" 他不喜欢编故事,不喜欢在小说中营造一种非常机巧、奇绝、刁钻的结构,就是那种风行水上、随处成文、非常自然的状态,所以他的小说成为我们现在散文化写作的一个典范。"
《受戒》的小说背景设置在汪曾祺的故乡——江苏高邮。" 很多人看这个小说会有一些疑问。其实小说里的寺庙在淮扬一带特别多,淮安也有很多,庙都特别小,名字也都差不多,我在淮安看过好几个,就跟汪曾祺先生描述的这个小寺庙差不多,就是几间屋,里面有三四个和尚,当然当年他们有土地可以租出去,让小英子父母来租他们的土地种。小说写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因为当和尚还可能独立自主,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是非常生活化的,这样你就能感觉到整个小说里面的那种烟火气。汪先生之所以这样写,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他是非常理解、包容的,他就是要和谐地呈现出生活本身。"
徐则臣认为,汪曾祺作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还原生活、体贴生活、认同生活。" 在那个年代,作家处理跟生活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剑拔弩张的。先锋派处理笔下的第二世界是非常坚硬、冷酷的,跟现实世界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世界。莫言、苏童笔下的世界是一个传奇世界,是对当下生活的传奇化。只有汪先生的作品紧紧贴着我们的生活,就是生活的本身。"
△徐则臣给读者签名
汪曾祺小说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曾说," 小说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在他的笔下,人的生活、人情世故是美丽、诗意、恬淡的,无论喜乐悲欢,是否阴晴圆缺,人们都挚爱着生活,也都拥抱着风俗,在风俗中逗趣,于生活中洒脱。徐则臣感慨,"《受戒》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他没有把小说刻意拔高,也没有把它过度传奇化,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小说变成生活的一个对立面、对手或者敌人,他就是如实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觉 "。
汪曾祺的小说从行文到语言,到整个叙述的方式,都不是那种特别奇崛的,它没有非常起伏的、戏剧化的、有冲突的故事,汪曾祺自己也说,"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而就是这样的小说却吸引了这么多喜爱它的读者,靠的是什么?徐则臣认为靠的是韵味,是作品背后的作家人格的力量,靠的是作家的人和语言的修为。
△北师大学生代表献花
运河滔滔,文脉悠悠。徐则臣和汪曾祺两位作家小时候都生活在大运河的边上,他们作品里人物的身上都有水的柔软,也有水的坚硬。" 我在写运河的时候会经常重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因为要寻找那个水汽氤氲的,波涛浩渺的,蒹葭苍苍的,还有人情冷暖的感觉。所以我与汪曾祺先生在文字上有许多共鸣。"
"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我们的文学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我们如何让我们的文学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学,让中国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 活动的最后,徐则臣谈到从汪曾祺的写作中获得的启发,即民族传统对当下写作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启发真诚地分享给青年写作者。" 回到民族传统,同时不拒绝国外文学的影响。回到现实主义,但是不拒绝现代主义。把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国外的文化融合起来,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一个传统。"
△北师大学生与徐则臣合影
当日活动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超 72.9 万," 徐则臣老舍剧院解读汪曾祺 " 的话题关注量高达 454.3 万,入选抖音北京同城榜 TOP4,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为纪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策划 " 名家读经典 " 系列活动,整合作家作品资源,输出优质文化内容,探索文学和出版更多的可能性,推进全民阅读丰富体验。9 月 16 日," 名家读经典 " 还将举办 " 张莉:说不尽的《雷雨》" 文学活动。
(主办方供图)
(校对 李凯波 编辑 蒋文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