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4 日,《人民日报》刊发新闻《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贵州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报道说,贵州旅游产业不断升级。继前些年实现避暑季游客量 " 井喷式 " 增长后,贵州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目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兴义市万峰林。张 霆摄(人民视觉)
夜幕降临,每人举起一柄火把,3000 多人的队伍蜿蜒而上,将二十四道拐盘山路照得绚烂夺目 …… 今年 8 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举行火把节活动,不仅让当地群众乐在其中,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 " 打卡 "。
" 好看、好玩、好吃又好爽,叫人舍不得离开!" 山东游客李小坤说,音乐节、美食节、篝火晚会、民族传统运动赛事等轮番上演,一家人玩得尽兴,不知不觉在这座西南小城逗留多日。
从 " 来过 " 到 " 留下 ",李小坤这趟晴隆之旅,折射出贵州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继前些年实现避暑季游客量 " 井喷式 " 增长后,贵州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目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喀斯特地貌、山地气候资源、多彩民族文化
用活特色资源,建立旅游产品体系
秋日,位于黔西南州的万峰林景区,万般奇峰重叠,山下金色稻浪铺展。纳灰河弯曲流淌,串起一座座布依族村寨,好一派迷人的山水田园风光!此时,悠扬的乐曲响起,人们围坐在一起,拿起牛骨胡、竹筒琴等乐器吹拉弹唱,演绎古老的布依族八音坐唱,令人陶醉。
万峰林景区的自然景观十分独特,被誉为 " 锥状喀斯特大型天然博物馆 "。" 用活特色资源,让人体验不同旅游乐趣。" 韦珍说。作为景区旅游项目开发负责人,韦珍和同事们努力全方位展现万峰林的魅力。
万峰林旁边," 乡愁集市 " 改造升级后,打造八音坐唱专门展演场所,汇聚草编、蜡染等非遗工坊,沿街布设民宿、小吃摊、特色餐厅等,为游客提供集吃、看、娱、购为一体的服务。景区依托山林、河流、村寨、民俗等元素,建成 20 个文旅业态组团。今年 1 月至 8 月,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旗下各景点和场馆累计接待游客超 160 万人次。
森林覆盖率超过 62%,土地面积 92.5% 为山地和丘陵,多山、多河、多瀑、多洞、多湖,贵州的自然风光千姿百态。同时,多彩民族文化成就了贵州 " 文化千岛 "" 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 的美名。用活特色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万峰林景区的发展之路,正是贵州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共识。
凭借优越的山地气候资源,六盘水市推出 " 春天赏花、夏季避暑、秋季乡游、冬季滑雪 " 特色项目,培育出 1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及 13 个国家 4A 级景区。遵义市播州区乌江寨将 8 个民族不同的美食和表演汇聚起来,结合非遗文化打造学做花草纸、欣赏独竹漂、品尝 " 八方宴 " 等场景式新体验,旅游业绩迅速增长。
坚持 " 山地公园省 · 多彩贵州风 " 定位,贵州推出 5 个世界遗产地、18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8 个国家森林公园以及 757 个中国传统村落,初步建立起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 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组合开发,有效避免了景观的同质化。"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登记旅游资源单体 82895 处,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 7000 余处。
" 体育赛事 + 旅游经济 "" 研学旅游 "" 桥旅融合 "
丰富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今年夏天,被网友称为 " 村超 " 的乡村足球联赛,让深藏雷公山腹地的榕江县火爆 " 出圈 "。20 支以村为单位的业余球队,每踢一场比赛,平均线上直播观众超 5000 万人次,有逾 5 万名游客、球迷涌进榕江县。
面对 " 村超 " 带来的超高流量,如何让客人留下来、消费起来?脱贫不到 3 年的榕江县交出了亮眼答卷——利用场馆周边空地,规划 2000 余个免费摊位," 地摊经济 " 搞得有声有色;举办芦笙等民俗展演,让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与文创产品走近观众;挖掘 " 体育 +" 元素,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精品民宿共同为体育赛事引流 ……
" 县里酒店业迎来发展新机,也面临提升服务的挑战。我们从今年 2 月起累计向全县 20 余户酒店商户授信,授信金额 2000 余万元,帮助完成升级改造。" 贵州银行榕江支行行长刘正华说。
榕江县县长徐勃介绍,当地以赛促旅、以赛促产,努力开发更多 " 超好吃 "" 超好游 "" 超好玩 " 的 " 村超 " 业态。在两个半月的赛事期间,累计吸引游客 338.42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8.34 亿元。
" 体育赛事 + 旅游经济 ",榕江县从乡村体育的 " 乐子 " 中找到乡村振兴的 " 路子 "。放眼贵州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融合、跨界、拓展,引导游客从 " 走马观花 " 转向 " 深度体验 ",让旅游变得 " 有看头、有玩头 ",将短时间的吸引力转化成长久的 " 回头率 "。
天坑幽深、溶洞遍布,位于绥阳县的十二背后旅游区,形成了洞、林、山、水密布的生态组合。为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景区推出了洞穴探秘、飞拉达、攀岩等 10 多项体育旅游项目,创新开发 " 洞穴 + 体育 "" 洞穴 + 诗歌 "" 洞穴 + 非遗 " 等文旅新业态,成功获评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研学游成了我们的一块招牌,客源覆盖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客栈常常一房难求。" 十二背后旅游区新业态事业部总经理江伟说。
一些看似平常的场所,一经赋予新玩法,很快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贵州公路桥梁超过 2.8 万座,被誉为 " 桥梁博物馆 ",衍生出的高空蹦极、急速滑降、空中餐厅等项目,开启了桥旅融合的新尝试;嵌入夜宵、夜景、夜演、夜购等业态,贵阳市区一个老集市摇身变成潮玩新地标青云市集,日均客流量迅速攀升至 4 万人次。
今年 1 月至 7 月,贵州累计接待游客 3.85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4346.7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5.8% 和 26.6%,游客人均消费 1127.76 元,同比增长 9.4%。
" 两免两减半 " 优惠、推进旅游市场整治
做优旅游服务,擦亮 " 多彩贵州 " 金字招牌
6 月初,贵州推出 " 两免两减半 " 优惠活动,对全国各地的学生、老人、儿童等群体实行景区免门票等政策,其他群体实行半价优惠。同时,在特定时间对外省份入黔车辆实行过路费半价优惠。这已经不是贵州第一次出台旅游优惠政策。近年来,针对重点景区景点门票及交通费用,贵州不断推出优惠措施。
将减免时间放在旺季实行,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文旅消费券,贵州用实打实的措施,彰显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与用心:宁愿少赚点门票钱,也要让游客感受到满满诚意,主动走进贵州,渐渐喜欢上贵州。
做优旅游服务,各行各业积极作为,共同擦亮 " 多彩贵州 " 金字招牌。8 月底,贵阳至南宁高铁全线通车,荔波小七孔景区人流量激增。景区顺势实施 " 一票 7 日使用制 ",为游客尽情游玩留出充足时间。为保障自驾游客绿色出行,南方电网在贵州建成充电基础设施 3.4 万个,充电服务能力达 118 万千瓦,建成以市(州)所在地为中心、连接 88 个县区、带动 985 个乡镇的三级充电网络,全省国家 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充电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骨干充电网架构基本形成。在贵州银行、国开行贵州省分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下,各景区硬件设施标准化、规范化水准不断提升。
营造游客放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贵州深入推进旅游市场整治三年行动和 " 黔锋行动 ",出动执法人员 4.1 万人次,检查 1.6 万家次,立案 37 件。从 2017 年开始,连续开展满意旅游 " 痛客行 " 活动,鼓励广大游客和群众投诉举报旅游中发现和遭遇的 " 痛点 ",对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给予 200 元至 5000 元现金奖励。
今年 4 月,有游客向贵阳市公共服务热线反映,自己被带团导游多次诱导购物并遭遇其恐吓。执法人员对游客提交的录音证据进行核实后,迅速采取行动,对涉事导游罚款两万元,还对所属旅行社给予停业整顿 1 个月的行政处罚。" 没想到这么快,处理力度这么大!" 这名游客感叹。
当前,贵州旅游产业处于优势转化提升期,将持续深入实施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旅游领域存量项目等行动,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把旅游业建设成赋能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段筠 / 编审 黄聪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