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高云 文 / 摄 / 视频拍摄
大红色妆奁盒上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古典纹饰,打开银质小锁,左右拉开,抽屉、镜子、隔断,竟然有复杂的七八层设计 ……9 月 15 日,哈尔滨举行的 " 齐聚文都 多彩非遗 " 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特色非遗展示活动上,来自青岛的贝雕螺钿展位宛如古时大户小姐的闺房,螺钿制成的各种发簪、首饰、梳妆镜,花纹精美,熠熠生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螺钿工艺已有数千年历史,展位负责人揭先生来自青岛锦贝螺钿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告诉记者,这项传统技艺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螺钿工艺极其复杂,要将鲍鱼贝、珍珠母贝、夜光螺等原贝通过抛光、打磨、蒸煮、切割,制成细小的花纹图案和几何形状,镶嵌粘合到木质、陶瓷、金属等器物上,还要经过打磨、描彩、上漆等一系列工艺,才能做出一件精美的螺钿工艺品。
由于工艺复杂,所以螺钿器物在古代是富贵的象征,相当于现在的奢侈品,而近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这种非遗工艺技术不断进步,采用数控切割技术制作的螺钿花纹更精细,装点器物更加广泛,闪耀着 " 海洋之光 " 的螺钿被应用到家具、饰品、服饰、数码产品各个方面。
揭先生表示,螺钿技艺象征着华夏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近年传统文化大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中式美学," 这几天有不少穿汉服的哈尔滨年轻人来过,他们对螺钿非常感兴趣,很高兴为他们介绍这项非遗文化技艺,有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焕发新的光彩。"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王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