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9-18
“笔墨未干即上战场”,抗日航空烈士47封家书在宁捐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笔墨未干,即上战场,家书竟成绝笔,这是抗日航空烈士丁寿康的动人故事。

2023 年 9 月 18 日,是 " 九一八 " 事变爆发 92 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丁寿康家书捐赠仪式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举行。丁寿康烈士亲属从广州专程赶来南京,将烈士留下的 47 封家书和 3 封烈士战友的来信无偿捐赠给该馆。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家书,为深入研究中国空军抗战提供了重要依据。

△捐赠仪式

笔墨未干即上战场,牺牲时年仅 25 岁

当天上午,抗日航空烈士丁寿康的表侄丁协盛、侄孙丁璟生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上,找到了 " 丁寿康 " 的名字,并鞠躬、献花。随后在捐赠仪式上,丁璟生代表家属郑重地将此次捐赠的物品移交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包含 47 封家书和 3 封烈士战友的来信,随实物一起捐赠的还有烈士全套家书、照片、烈士证明书、韩山师范学院(烈士母校)学籍卡等史料的电子版。这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今年上半年发布全球文史征集令以来获得的又一重要捐赠。

△亲属在抗日航空烈士丁寿康碑前默哀献花

丁璟生曾在祖伯父丁寿康战斗过的湖北孝感空军部队服役。他说,从小就知道祖伯父的故事,祖伯父为国捐躯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祖伯父的家书后来一直珍藏在爷爷家中。现在爷爷年事已高,经慎重考虑及家人共同商议,决定将这批家书无偿捐出,这是缅怀和纪念丁寿康烈士的最好方式。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是国内专业研究抗日航空历史和抗日航空烈士的专题馆,希望能够通过馆方的进一步研究和展示,挖掘好烈士的精神,激励后辈。"

丁寿康,字永福,学名丁身祜,是华侨飞鹰中的杰出代表,2017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1915 年 1 月 12 日,丁寿康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儿时随父母到泰国谋生,少时回乡读书。1938 年 12 月 1 日从空军军官学校第八期飞行科驱逐组毕业,任中国空军王牌第四大队第二十一中队少尉飞行员,多次参加对日空战。

1940 年 7 月 16 日上午,丁寿康正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给远在泰国的叔父写信。突然,机场上空响起敌机来袭的警报。丁寿康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冲向自己的战机,升空迎敌。因敌众我寡,他不幸在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 25 岁。" 笔墨未干,即上战场 " 成了丁寿康人生最后的写照。

47 封家书字字铿锵,再现烈士短暂而不朽的一生

丁寿康烈士的这批家书,第一封写于 1933 年 3 月 7 日,最后一封写于 1940 年 7 月 16 日。以第一人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丁寿康从 18 岁背井离乡,外出求学、艰难谋生、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刻苦训练,以及参加对日空战,直到牺牲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一名普通青年逐步成长为忧国忧民的抗日英雄的心路历程。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些信件最长的有 10 页,字迹俊秀工整、叙述流畅细致。字里行间,承载着烈士对家乡故土的怀念和对远在异乡亲人的思念,更展现了一名中国飞行员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了祖国时刻准备牺牲的凛然气概。

△家书

1937 年 7 月 21 日,他在家书中写道:" 卢沟桥事件发生以来,情势严重,若不能和平结束,则吾民族的生存自卫血战于焉揭幕。就近日趋势看来,大战似乎已无可避免。这次大战,关系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国家之生存,应高于一切个人之生存。应不计较当此时期决非偷生就可望生,应从死中求生。"

1937 年 12 月 31 日的家书中,展现了他的报国之志:" 凡我军人皆悲壮激昂,准备一死报国,不辞所望。凡我同胞群起作全民之抗争,国事庶未有豸?"

1940 年 4 月 14 日,他在信中再次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决心:" 当此国族存亡绝续之秋,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更何遑计及其他一切。"

在 1940 年 7 月 16 日的绝笔信中,丁寿康还在向叔父讲述着战况:" 十七日那天,我轮值警戒时,下地时不幸因为断了尾撬,打转改正无效,以致翻覆,人幸无伤,不过已够令人悔恨。"" 这些日子来,只要天气好,敌机还是继续着大举来袭。可是敌机自以为大编队组成的防御火网足以阻碍我们少数机攻击的夸大迷梦,给我们‘六一 O ’‘六一一’‘六一二’‘六一六’几次光荣的胜利打破后,夸大狂妄一变而为卑怯畏缩。"……

△绝笔信

丁协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丁寿康的求学从军之路上,叔父丁季平常常接济丁寿康及他的家人,所以丁寿康无论身在何处,都习惯将自己的生活、学习、训练和战斗情况向丁季平汇报。丁寿康牺牲后,丁季平一再叮嘱家人,若家里失火,什么东西都不要搬,一定要将装有丁寿康遗物和书信的旧皮箱抢出来。正是这种用心的呵护,才让这些珍贵的家书得以经历岁月的洗礼,完整保存至今。

家书记录空军抗战点点滴滴,诸多史实首次发现

该批史料的入藏,对于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该馆研究馆员苏艳萍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家书,为深入研究中国空军抗战提供了重要依据。" 家书中大量记载了航校如何训练、培养飞行员,以及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航校西迁云南昆明等的全过程,为研究抗战时期航校培训制度、体系、方法以及建设变迁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此外,有一些史实是首次发现,比如现有资料记载,航校第八期学员全部毕业于昆明,而丁寿康 1938 年 12 月 18 日的家书显示,第八期毕业典礼分两地进行,轰炸科与侦察科学员于 1938 年 12 月 1 日在昆明毕业,丁寿康所在飞行科驱逐组则于 12 月 2 日在兰州空军训练基地毕业。

重庆,是丁寿康最后生活和战斗的城市,也是他牺牲的地方。丁寿康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了重庆大轰炸," 重庆市现在已逐渐恢复过去繁荣景象,马路遍掘巩固的防空壕,建筑物尽管破坏,而新兴的建筑,仍如雨后春笋。" 对他所参与的历次重庆空战也有详细的描述," 敌机这几天除了天气不好外,每天继续大举袭渝 …… 十一日轮值警戒,早晨有敌侦察机,我即跟一位分队长起飞爬高到四千米上空,贴着云层巡逻。我先发现敌机,即以最大速度跑到敌机的后下方,那红膏药映入我的眼帘,多么的夺目。我高兴得欲狂,急不及等待地,即开枪向之连射。敌机人这时才发觉,于是左右翻腾,以逃避火力,开满速度地逃去。" 苏艳萍表示,这些来源于亲身参与重庆空中保卫战飞行员的翔实记录,对研究重庆空战历史以及大轰炸下重庆市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通讯员 高炜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 文 赵杰 / 摄 钱念秋 / 视频制作

(校对 周露 编辑 谢静姝)

相关标签

航空 南京 中国空军 泰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