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独具特色的拉魂腔,一段迷人的水乡之舞,运河上有流水悠悠,运河边有文艺雅韵。
9 月 11 日起,2023 紫金文化艺术节在江苏如火如荼开展,最受关注的新创剧目会演中 " 运河 " 元素十分亮眼,柳琴戏《窑湾往事》、舞剧《运 · 河》、淮剧《运河岸边槐花香》,通过戏、剧、舞,将运河边的故事娓娓道来 ……
穿越运河往事,展现运河精神
位于邳州、宿迁、睢宁三市县交界处的窑湾,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的天然地理优势,让它成为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码头,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9 月 12 日,柳琴戏《窑湾往事》亮相紫金文化艺术节,唱的便是运河边那段悠悠往事。
从现代古建筑修复师时扬在古镇吴家老宅拾得一封素笺开始,揭开一段尘封的古镇记忆,通过运河女儿青鸾的一段情感经历,对清末窑湾古镇进行了有温度的梳理。
全剧共分拾笺、问嫁、逼婚、出嫁、悟笺五幕,以两个不同时代人物的冲击与对比,呈现开放、融合、进步的大运河文化特征。
《窑湾往事》由华春兰担任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担任文学指导。" 窑湾是运河边上的一座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虽然现在它更多地承担文旅融合的功能,但是再往前看几百年,窑湾其实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港口,有‘小上海’之称。"
罗周提到," 这部戏展现了古今穿越,从一个现代古建筑师的角度切入,展开了一段清朝风云。这段风云还蕴含着强烈的运河精神—积极的进取心、开放的包容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窑湾码头为背景的船工号子,苍劲悠长、铿锵有力,彰显出运河岸边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这一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植入 ",得到了邳州运河船工号子市级非遗传承人石长青的指导,也更丰富了观众的 " 运河 " 之感。
一舞惊鸿,诗意看《运 · 河》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城氤氲,运河不竭,水墨江南,千年《运 · 河》。
苏州是一座建在运河上的城市,城内以 " 三横四直 " 为代表的骨干水系是大运河通向千家万户的水上通道,因此方有这句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
舞剧《运 · 河》以繁华苏州、水墨江南、千年运河为视角,用当代的舞蹈语汇、极具跨度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苏州的文化、风物、富饶以及苏州人民对运河细腻的内心情感,演绎了一段关于人、船、河交错交辉交融的绝美故事。
山塘青石、步履青春、吴侬软语、巷陌烟火 …… 舞台上,抽象与写实相切换,舞蹈与音乐、布景、影像完美融合,《运 · 河》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阐释江南文化。
评弹园林的惬意、小桥流水的温婉、市井生活的写意轮番登场,一幅 " 水上牡丹亭 " 的长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展现了江南独具魅力的运河风光,映射了江南文化深厚底蕴中的璀璨光辉。
而女子群舞的婀娜娉婷、男子群舞的刚健爽朗、三人舞的灵动、双人舞的柔美 …… 则赋予该剧美之极致的感动。
该剧主创介绍,一条穿城而过、与城内水系联通的大运河苏州段,是最具活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产生积极贡献的重要河段。" 城因河兴、河与城伴 " 的鲜明地域特色滋养出丰厚灿烂的江南文化,串联着苏州城的古韵今风。舞剧《运 · 河》就是在苏州人对河深厚的自然情感与文化自信中诞生。
舞剧《运 · 河》将于 9 月 20 日,在宿迁大剧院上演。
运河岸边,唱响时代故事
扬州宝应,运河之水缓缓流淌而过,宝应县京杭大运河御码头遗址公园秋景如画。
9 月 22 日,宝应县淮剧团新编现代淮剧《运河岸边槐花香》将在紫金文化艺术节上亮相。这是一部兼顾传统又饱含创新的现代淮剧作品,以宝应大运河畔的大河庄为创作背景,讲诉了运河儿女历经贫困、落后和闭塞,跨过 " 小康 " 的门槛,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时代故事。
独具匠心的表演、美轮美奂的舞美、优美动人的音乐、感人肺腑的情节,引起现场观众情绪共鸣。
主创介绍,为了营造运河氛围,观众可以在剧中找到很多运河元素。妇孺皆知的人物 " 二妹子 "、经久传唱的号子《五句半》、历久弥新的非遗 " 剪纸 "、触目可及的风物 " 槐树 " 等,都成为故事中的点睛之笔,呈现给观众一个个有血有肉、敢闯敢拼、朴实善良的运河儿女形象。
用艺术让运河 " 活 " 在当下,流淌未来
近年来,江苏运河题材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创作的大运河题材作品已有数百部,涵盖舞台艺术、广播影视、文学出版、美术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艺术家们纷纷走出画室,走出书斋,走进大运河,用心、用情讲述运河故事。
从舞剧《千年运河》到合唱交响曲《大运河》,从实景演出《运河四季》到小品《运河人家》,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一台台演出,让观众从歌声、舞蹈中,聆听大运河、感受大运河、思考大运河,而运河独有的精神力量也在不断生长。
著名作曲家唐建平谈及合唱交响曲《大运河》创作感受时说," 大运河不同于长江与黄河,它汇聚了五大水系,沟通了天下之水,蕴含了中华民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他认为,大运河不仅仅是写如何开凿大运河,还要写大运河背后的文化。最终的主题都集中在 " 天下之水,千里流波 " 这八个字上。而 " 天下之水 " 不仅要 " 活 " 在当下,更要流向未来。
为讲好运河故事,传递运河精神,一批聚焦新时代运河故事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苏州弹词《悠悠运河情》以小组唱的形式表现了大运河常州段的美丽景色;曲艺《运河号角》聚焦大运河畔徐州马家庄的发展;获得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小戏类优秀节目奖的小扬剧《" 河 " 约》直面的则是千年运河将要改造,两岸居民如何面对搬迁的故事 …… 用艺术的形式将运河水带向更远的地方。
在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采访活动中,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感悟到:" 如何书写‘新大运河文学’?我们可能要调整单一的姿态,在凝望历史的同时写出大运河的现在,在书写这一伟大遗产前世的同时写出它的今生,而大运河的今生更能显示作为历史的当代意义。"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畅 部分为剧团提供
来源:中国大运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