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的舞台之上,大西安的特质非常明确。
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一 " 硬 " 一 " 软 ",使西安对自身的评价体系正从陕西、西北发展到全国、全球,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带动力量,也是西安近年快速崛起的 " 点石成金 " 之术。
8 月 21 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建设体现城市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提到,西安要 " 系统谋划、联动推进国家创新名城和产业强市建设 "" 要实现追赶超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因为,"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科技创新潜力的调动与能级提升,是西安新一轮腾飞的抉择,也是西安注定的城市格局。
01
西安科技创新的气质
西安科技创新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态度,愈发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另一种特殊气质。
众所周知,西安科教资源富集,每年有几十万名高校毕业生,科教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如拥有国内航天 1/4 以上、航空近 1/4 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近年来,西安通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市人才总量达到 365.5 万人,科研人员突破 100 万人。
一切路径,皆以人为本。人才的支撑,使西安拥有兼容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天然土壤。
▲图 /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2022 年,西安获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 1 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 2881.30 亿元,增长 30.4%,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5.18%,居副省级城市第二。2022 年,西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 5.18%、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 46%、突破 1 万家。
西安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建设城市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强市的" 点石成金 " 之术。这需要实现城市全空间拓展、全产业服务、全链条融合,从人才到服务、从项目到产业、从金融到流通等全域生态的塑造。这一过程强有力地体现出城市气质。
《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2022)》中,西安由 33 位跃升到 22 位,提高 11 个位次,位列中国上榜集群第 7;2022 年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西安居第 6 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西安位列全国第 8 名。
尤其是今年年初,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使西安的科技创新气质重塑彰显出惊艳一笔。这为西安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强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动力支撑。
02
西安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
2021 年 3 月,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西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劲源动力。通过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发力,打通科技创新全产业链,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学研用协作、上下游企业共生的产业生态格局。这是西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强市的" 点石成金 " 之术。
西安 " 十四五 " 规划明确提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机融合,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这是西安建设城市特色优势、产业强市的理念之变、路径之变、使命之变。
▲图 / 秦创原
9 月 5 日,方红卫在调研企业上市工作时强调,各部门要及时回应企业诉求,着力破解难点堵点;要落实支持政策,促进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化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投行思维,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加强高质量上市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企业更好与资本市场接轨。
其本意就是督促西安市政府在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近几年,西安在科技创新人才链上,不仅以战略人才为重点加大 " 引 " 的力度,并以 " 双一流 " 建设为牵引提高 " 育 " 的水平,计划到 2025 年引育高层次人才 500 人以上,战略科技人才、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增长 10% 以上,人才总量突破 400 万人。
在科技创新链上,西安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三项改革 ",并围绕六大优势领域,打造高峰学科。同时,持续以 19 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计划到 2025 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 1.7 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5 万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超过 200 家、80 家。现在,西安在各优势领域,已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硬科技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安正以空前的力度打造科技创新全链条基金体系,4 月,《西安市工业倍增引导基金设立方案》明确,推动形成总规模不低于 1000 亿元的重点产业基金集群。8 月,西安印发《进一步完善财政出资基金设立及运营管理机制实施方案》,提出:产业投资基金以工业倍增引导基金为主体,将基金总规模由原先的 100 亿元提升至不低于 200 亿元。截至目前,西安创新基金累计决策通过 41 支子基金,实现财政出资放大达 9.93 倍;西安产业基金体系对外出资子基金 49 支,合作规模 479.82 亿元。
当下,西安已形成覆盖 " 种子 - 天使 -VC-PE" 全链条、企业全周期的基金体系,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插上腾飞的双翼,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本链高效融合。
03
西安何以引领都市圈
西安要做强西安都市圈核心引擎功能,必须依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而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西安提升对都市圈支撑能力的" 点石成金 " 之术。
西安的工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科创基因凸显。2022 年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增长 13.6%,已形成 5 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西安在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和单晶光伏组件等领域具有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势,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
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地是实现西安竞争力跃升的关键。同时,要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为之体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多方分工协作的结果。
在区域经济时代,都市圈的最大意义是打破行政边界,强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增强整体竞争力。
而当下,西安都市圈与秦创原建设相得益彰。西安作为秦创原的重要承载地,在秦创原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下,对西安都市圈建设的牵引力不断增强,推动着跨区域合作布局,为西安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及在都市圈中的供给层次提供了重要契机。
西安在汇聚资源建设更高水平的秦创原生态系统中,也期望在科技创新辐射都市圈及推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深远考量中,构建西安都市圈新特质。西安主动作为,近年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西咸、西渭、西铜产业链共建,谋划重点产业链图谱,推动隆基、比亚迪、三星等企业在都市圈内延长产业链。
借势者智,用力者强。西安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正努力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梯队," 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腾飞。这是时代大势留给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 窗口期 ",也是国家对西安的更高期待。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