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的姓名生活,用虚构的名字写作,是 90 后青年作家杜梨当下十分坚持的事。虽然她的新作《春祺夏安》,是一部非虚构写作性质的散文集。
杜梨是一个连名带姓全虚构的笔名,姓 " 杜 " 是因为同时喜欢唐代的两位诗人杜甫、杜牧,名 " 梨 " 则似乎全无讲究,只能算作偶然了。好在 " 杜 " 与 " 梨 " 两个字中,都含有个 " 木 " 字,草木又是她所喜欢的,也只能算是巧合了。
在写《春祺夏安》一书时,她在一个由著名皇家园林改造而来的公园里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在书中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园起了一个虚构的名字——冬宫。" 冬 " 字实则很写实,因为杜梨总会写到这里的 " 冷 ":" 在数九寒冬,值守的人们只能裹紧单位发的羽绒大衣,这大衣量身定做,须加肥加大,里面还要穿上两层羽绒、毛衣和保暖内衣,腿上穿三条裤子,穿上厚底登山鞋,浑身上下都贴满暖宝宝,手里再揣上单位发的热水袋。" 此外,她还给同在冬宫工作的同事虚拟了一个个的代号:每天提着装有饭盒的小兜子、凌晨四点半从密云出发的芝芝,在早高峰的地铁 10 号线里被挤成 " 汉堡里流淌的芝士 ",没有任何动弹的空间," 粘在一堆‘生菜’和‘肉饼’中一动不动 ";负责年卡充值的张望,第一天就被骗亏损了 203 元,从此学会和投机游客斗智斗勇,任凭对方如何忽悠,都不会忘记 " 先收款再充值 " 的第一定律。
这样一来,书里第一个章节 " 宫里 ",给人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作者有意识地模糊化了自己和他人的人名,但每个人的表情、内心,都在文字刻画的言行举止中活灵活现。有人说:"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杜梨太擅长抵达人心的柔软处了,将当事人人名模糊化处理,便也避免了直视,也免得他人对号入座,给当事人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无疑很像新闻非虚构写作中常用的 " 化名 " 一般。杜梨有数年的媒体行业从业经历,做过一些文化采访,从演员、歌手、摇滚乐队、博物学家到素人,写稿子时,每一个人都用的是真名,因为没有用 " 化名 " 的必要,但真名所承载的故事,让杜梨觉得似是而非、毫无意义。她喜欢和认定的采写,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跟访、观察和聊天,就像拉美作家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的《酒吧长谈》,采访者和受访者在酒吧里谈了很久很久,才能将一个人悲惨、虚伪而狡诈的被利用、被剥削的一生描摹透彻。
真实、真诚、真相,全都隐藏在一个个不得不隐去的 " 化名 "" 代号 " 里,这也便是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世相众生的民间可以说是非虚构文学热闹且活跃的现场所在,在对他者的记录与叙述中,一方面疏通着文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在行进式的经验里无限探索并抵达着真实。
杜梨的非虚构写作也同样如此。她说:" 我从过往由媒体、文化、翻译和写作所构建的理想国中走出,到普通生活的田野中去低伏,重新做一只埋在土里的蛹,对泥土之上的重量和响动,必须全盘接受。" 于是乎,她对工作场所遍布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奇珍异宝兴趣不大,关注的是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普通人,是在流转的四季中荣枯的草木、来去的候鸟。她就这样观察着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一切细节,惹人痛苦的,引人发笑的,或是令人着迷的。
换言之,她的眼睛总无法聚焦在那些被反复称颂的事物上,她更在意的是小人物、小生命的悲喜,在那些被记述的瞬间背后,生长在历史缝隙里的彼时彼刻。正如文学评论家、学者孙郁先生所评价的:" 没有遗老,没有士大夫,一色平民化身影,古老的香香阁里的形形色色的人,趣味不亚于凝固在时间深处的建筑。在伟岸的古物面前,一批新式青年内心的觉态,那么美地闪动在古老的空间里,让我们忽地感到,寻常人的精神原也并不低矮。帝王遗产的影子,曾遮蔽了多少灵动的人间图景。那些普通的人的感觉与心境,才是这地方可关注的元素。" 文章中提及了这么一件事:冬宫某个牌匾背后,曾经有两只隼来做窝,六七只小隼在这座几百岁古建筑的庇佑下迎来新生。因为隼妈妈要喂食,小隼要排泄,不少游客来投诉,园方只好把隼窝搬去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两只大隼找不到孩子,天天到牌匾下寻,绕着屋檐盘旋,一圈又一圈。直到一个月后,它们似乎失去了希望,再也没有出现 过。杜梨很难过,把这个故事记述在书里。" 我一直觉得,古建上最迷人的部分,不是那些精致的雕绘和五色的油彩,无论是旋子彩画、苏式彩画还是和玺彩画,都不及瓦檐上长出的野草、牌匾后的蝙蝠和筒瓦里的雨燕,后者才是古建活着的、呼吸的部分。"
" 宫里 " 是杜梨作为 " 普通工作人员 " 身份,看到的当下世间人情,书中的其他三个篇章 " 家里 "" 柔软 "" 无常 ",则是分别以 " 核三代 "、" 动物保护志愿者 " 以及 " 疫情中人 " 的身份,讲述的家族故事、动物情缘和生活感悟。一个身份对应一段经历、一些人事,我们便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杜梨通过一种足够的诚意,以个体的形式自觉参与了社会集体记忆的建构。
" 春祺夏安 " 的书名值得一提,意指吉祥安好,既是传统书信结尾典雅的祝颂语,又是 " 从前慢 " 的日子里写信人诚挚的祝愿。愿你我安好,生活平顺,万事还可期待。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