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无锡 2023-09-29
昔日老宅院,今朝展风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

随着院落、马头墙、坡屋面、黛瓦青砖、小桥流水 ……

感受无锡百宅百院的独特魅力

" 文化大餐 ",欢迎扫码品鉴 ↑↑

9 月 27 日晚,2023 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在古运河畔的惠山古镇拉开帷幕,运河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被呈现,而沿运河星罗棋布的老宅院也成为活化运河文化的重要一环。

" 这里不仅包含了对历史的挖掘提炼,还有更多面向现代年轻人的表达。" 在参与会通馆更新活化工程的张文杰看来,老宅子活化的过程便是一个与先贤对话的过程,看着原来冷清的巷子里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 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彼此认同,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挚爱。"

从 " 闭门保文物 " 到 " 开门用文物 ",无锡启动实施 " 百宅百院 " 活化利用工程,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利用形式,优化拓展名人乡贤故居功能,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转变,文化活动同遗产空间相融合,正在把这份挚爱幻化成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

江阴利用龙砂医派代表性人物曹颖甫的故居,联手江阴市中医院打造中医为民服务点,成为 " 参观游览 + 惠民工程 " 的体验平台;宜兴丁蜀镇前墅自然村,创烧于明代的古龙窑延烧至今,300 平方米的龙窑展示馆内,凝练了古法柴烧技艺的精髓,展示着古今陶文化的鲜活姿态;梁溪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堪称 " 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 ",街区的老宅,生动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时代生活,也在续写着新的故事 ……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下,一座座宅院把传统文化重新植入日常生活,让市民游客把参观变成了体验,在新媒体手段的加持下,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一处处古建老宅被激活,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和精彩,也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根据《无锡市 " 百宅百院 " 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到 2024 年底,无锡将累计打造 100 个以上古厝活化利用典范。

鸿儒谈笑,千古一塾。历史长河中,东林书院始终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作为 " 百宅百院 " 活化利用工程的重点工程之一,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 " 学、赏、读、养、食、创 " 六大主题板块下功夫,打造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进一步推动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从文物保护单位向文化空间的转变。

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主任荣骏炎看着书院一点点变化,从无人问津到如今门庭若市," 书院有 14 栋建筑,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使用后,包括之前闲置的建筑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孩子们、年轻人来了,专家学者也来了,东林精神也在被更多的人知晓,用他们的方式在传播 "。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而一座宅院就是一个城市文化 IP,让文物活起来,才有可能塑造城市个性,才能真正塑造好现代文明。

" 无锡本土的文化特点是守本而开放, 一座城市不仅要健康聪明,还要善良。" 在建筑设计大师顾奇伟看来,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精心雕刻时光,岁月陈酿会更加香醇。而不管是历史文化还是新时代的文化,能够形成强大的磁场,连接起过去和现在,进而雕塑城市个性。

" 只有真正做到将现代人文引进老宅,才能让其活出精彩,让新的故事传播开来。" 文保专家表示,宅院活化利用的功能定位应该包括产业性、居住性、公益性、商业性等多种模式,打破以往相对单一公益性为主的模式,让宅院的使用功能更加多元化。

一幢幢老宅、一件件文物

承载着岁月

让抽象模糊的历史

变得生动具体

无锡日报

,赞 557

无锡日报

,赞 22

无锡日报

,赞 39

无锡日报

,赞 48

无锡日报

,赞 124

更多的宅院正在被活化利用

充分挖掘展示文化资源的同时

为公众了解地域文明、

走近江南文化提供重要平台

位于梁溪区健康里 16 号荣耀花园内,建于民国初年,原是荣德生长婿李国伟的住宅。荣德生晚年长期居住于此,直至 1952 年 7 月病逝。旧居前后绿树掩映,整体建筑中西合璧,透着浓郁的民国风,低调、简约而庄重。

1989 年夏,李国伟的子女联名申请将该楼捐赠给了无锡市人民政府,经修缮布置后,旧居成为了展示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的平台。2021 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对旧居进行了维护和重新布展,增添了重要展品和影视资料,而今,旧居对外开放,接受游客预约参观。

位于梁溪区学前街 3 号,始建于清末,原为顾毓琇故居,是世纪文化老人顾毓琇先生的出生地,2004 年修复改建为顾毓琇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

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顾氏家族 " 一门五博士 " 在无锡传为佳话。这里承载着顾毓琇的传奇故事,展现着他在物理学术、文化艺术、教书育人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和杰出成就,更彰显了无锡钟灵毓秀的文化特质和尚文重教的人文精神。2019 年 1 月,历时两个月保养修缮的纪念馆恢复开放。

即钱少卿老宅,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传统江南建筑意境与现代设计理念,在对老宅修旧如旧的基础上,维持建筑外观原貌不变,同时,充分利用内部空间,运用虚与实、光与影、动与静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出 " 一曲朦胧江南意 " 雅致诗意的商用空间。

老宅一进以东方元素及人文情怀为基点营造出文化空间,秉承自然、禅意,一楼为展厅、雅座,二楼为大师工作室及聚会空间;老宅二、三进为定胜堂餐厅,让市民游客可以在充满江南格调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本土菜肴。

位于梁溪区崇宁路 112 号,是无锡市中心的一座江南庭院,内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是无锡历史文化荟萃之地。而今,经过活化利用,重新修缮改造后的文渊坊焕新亮相,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通过雅玩、雅赏、雅趣、雅集等 " 文渊雅集 " 项目,开展诗歌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展陈活动,举办茶会、插花艺术等传统文化活动,开放 " 文笑雅堂 " 轻喜剧小剧场,建立 " 锡有瑧礼文创生活馆 ",文渊坊 " 变身 " 为一个集书画、茶饮、咖啡、文创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艺术生活融合空间,成为市民 " 家门口的好去处 "。

位于滨湖区梁溪路 38 号,又名文昌轩,是一座始建于 1926 年的德式小洋楼,承载了老河埒地区的历史记忆,曾是原郊区政府和区政协办公场所。

如今,经活化利用,老楼成为滨湖区首家五级人大代表之家。一楼为人大制度展示厅和人大书屋,二楼为代表接待选民、代表交流以及会议场所。这里的 " 人大书屋 ",图书资源丰富," 人大制度展厅 " 内,还有数字化的沉浸体验,致力于营造 " 书香人大、集智前行 " 的氛围。文昌轩的活化利用,将文化传承与履职初心融入到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

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南麓,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买田讲学、意欲卜居终老之地。

经活化利用,书院改造了功能室,布置起展陈,推出 " 文创 "" 茶寮 " 等吸引人气。书院还提升了配套设施,串联起周边景点,加深游客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充分展示闲适雅致的 " 陶式生活 "。目前,书院有 " 东坡夜读 "" 东坡奇妙夜 "" 东坡书院开笔礼 "" 东坡小课堂 " 等覆盖各个年龄层群众需求的特色活动,常态化开设公益文化课堂,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恢复东坡书院的育人功能。

位于梁溪区伯渎港 117 号,地处无锡古运河和伯渎港的交汇处。

祝大椿是无锡民族工商实业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祝大椿故居规模较大,建筑精致,特色明显,主建筑始建于清代,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变迁后,仍保存完好,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较为完整的清代名人故居,也是街区内故居中规模最大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现由梁溪区打造成了祝大椿故居戏曲音乐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内容改造、动线场景化提升、多元业态呈现等方式盘活文物资产,使其成为无锡首个名人故居文商旅体验空间。

位于惠山区天石路 88 号西漳公园内,前身为西漳蚕种场。西漳蚕种场原名 " 三五馆 " 蚕种制造场,始建于 1926 年,是江苏省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之一,见证了江南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作坊养蚕到走上工业化发展的历史。

随着苏南地区缫丝业转型升级,该蚕种场逐渐萎缩,至 2013 年停工歇业。2014 年,蚕种场维护修缮启动,并规划改建为江南蚕桑博物馆,于 2017 年 7 月开门迎客。博物馆除原样再现蚕种生产全流程外,还配套种植 40 亩桑田,为市民游客提供观赏、体验蚕桑文化的好去处。

建筑,是浓缩的城市史。老宅旧院,呈现着一座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与文化肌理。那些曾经隐没在街巷里弄中的老宅旧院,在经历了更新与唤醒的双向奔赴后,正以崭新的样貌演进为无锡城市文化新的发生地、策源地。

曾有学者指出,城市竞争通常会历经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三个阶段。文化,恰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竞争,最终拼的是文化。谁更人文,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聚焦点。

无锡要争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城市人文气质。城市人文气质的养成,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觉。

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从文化自觉出发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时下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契机。" 百宅百院 " 活化利用,正是一个有力的推手。

小娄巷、钱锺书故居、会通馆 …… 焕新后的这些老宅旧院,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显示出魅力各异的单体 " 点状 " 文化展示力,成为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 " 打卡地 " 新据点,或转型为集 " 烟火气 " 与 " 艺术范 " 于一体的 " 小而美 " 空间,或变身为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文化新 " 绿线 "。活化利用,如同一种设计转译,通过 IP 化提炼、故事化演绎、情景化再造,将一个个老宅旧院改变为一个个有着丰富体验内涵的文化 " 场域 ",在将城市背后的文脉以可视的信息直观展现出来,升维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感的同时,更让走进这些 " 场域 " 的人们建立起与无锡历史文化 " 相遇 " 的情感共鸣。

传统没有结束,古典仍在呼吸。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怀旧。那些散布于街巷里弄的老宅旧院与现代都市的流光溢彩交融会合,无声地重构着 " 共栖共生 " 的文化空间,人、故事、宅院,以 " 各美其美 " 的姿态深情讲述着 " 美美与共 " 的城市新故事。

这样的自觉与传承,于城市的未来而言,也是一种担当!

无锡日报

今日 " 百宅百院 " 特刊版面

·

来源:无锡日报

策划:江菊敏、吴晓亮、朱重阳、韩玲

文字:朱重阳、韩玲、张月、胡志杰

制图 /H5:徐蓝、潘莉

相关标签

曹颖 江南 高质量发展 遗产 无锡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