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姑苏区梵门桥弄,有一家拥有近 70 年历史的老工厂,厂区内建筑多为红砖瓦房和水泥楼房,厂房的外立面上布满了爬山虎,岁月的痕迹与时代的烙印,使得这里看起来极具年代感。若非门口挂着的厂牌,很难让人把这里和全省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联系起来——光二胡就年产 8 万把,占到苏州地区二胡产量的 7 成。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隐匿在古城小巷中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看 " 苏作乐器 " 是如何传承至今、创新发展的。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
一把二胡需经 160 多道工序,定制产品数年后才能提货
还未进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生产车间,切削声和敲打声已经传来。复古气息十足的车间内,几名师傅正坐在各自的工位上低头忙碌,打磨琴杆琴筒、烫制琴孔、去脂蒙皮。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现场声音嘈杂却井然有序。
△工厂生产车间
当天天气闷热,车间内几台落地风扇呼呼吹着。灯光下,来自盐城的周师傅手持毛刷,进行着俗称 " 粘肚皮 " 的工序,这是一种将两块木片用胶水粘连至部件上的工作,周师傅的操作台上已经整齐码放了一排排组件。周师傅告诉记者,当天他会一口气制作上百件这样的组件,待它们晾干成型后备用。
尽管是个 "80 后 ",但周师傅已有 20 年的二胡制作经验,不过在厂里甚至说在这个车间里,他还属于 " 小字辈 "。坐在周师傅后面、正打磨着二胡琴杆的刘师傅,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来到了厂里,拥有 40 多年经验的他,手法更加沉稳老练,在回应采访时,节奏也未有丝毫变化," 完整的杆,每个月我能制作 200 柄左右。"
△工匠正在制作二胡
该厂总经理易慧银介绍,厂内目前共有工匠数十人,不少人已年过六旬,他们每人或多或少都掌握着制作方法并精熟几项工序。由于制作一把二胡需要多达 160 多道工序,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他们便会将 " 接力棒 " 传给下一名同事,故一把手工二胡所需工时不短,高档定制产品更是要下单后数年才能提货。" 单单是能拿来做二胡的木料,通常就要经过三年的自然风干。若是产品最后检测有瑕疵,还得从头再来。"
△工匠正在制作二胡
易慧银表示,二胡制作入门容易学精难做,选材、工艺加工、造型、蒙皮等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特别是蒙皮环节,皮的厚薄、胶的使用量,对发音影响很大。特别是苏式二胡,向来以音色甜美,南北 " 通吃 " 而著称。经过了听音选料、精挑细磨、琴筒试音,到反复打磨、上弦、风干等多道工序的打磨,每一把苏式二胡就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声线,往往学八年十年的,技艺可能还停留在 " 入门级 ",技艺掌握较难。
" 苏笛 "" 苏箫 "" 苏锣 "" 苏鼓 "…… 中国民族乐器众多,以 " 苏 " 字命名的不在少数,苏州的民族乐器不论从造型还是音色上看都是行业翘楚。据悉,始建于 1954 年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是江苏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二胡年产量 8 万把,占江苏一多半、苏州地区的 7 成,箜篌每年销量也在千架以上。其拳头产品 " 虎丘牌 " 二胡更是有着 " 全国二胡看苏州,苏州二胡看‘虎丘’ " 的美誉,奠定了苏式二胡在国内业界的领先地位。除此之外,该厂生产的箜篌、琵琶、笙等乐器也是行销全国,北京、浙江、四川等多地的知名音乐学院也是该厂的常客。
△博物馆里展出的 " 苏作乐器 "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开设了苏州首家民族乐器专业博物馆——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1000 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全部由该厂研制的包括拉弦、打击、弹拨三大类在内的 300 余件 " 苏作乐器 ",包括二胡、琵琶、古筝以及编钟,其中的 " 镇馆之宝 " 则是一台由复原了 600 年前失传技艺、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过的箜篌。
△博物馆内展出的箜篌
年营业额超 3000 万元,7 成销量来自线上
苏州乐器制作据传起源于唐代,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如今的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也于 2008 年成为了传承、保护责任单位。如果说产品质量和品牌口碑是一家现代企业的生命线,那运营销售层面的革故鼎新就是一座传统工厂焕发新活力的起点。
近年来,为推动民族乐器制造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苏州民族乐器的知名度与声量,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在生产、继承传统生产工艺基础上,利用直播媒介创新宣传推广模式,助力传统民族乐器的高质量发展。
△工匠在制作乐器
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两次,该厂直播团队会准时在多个电商平台开启直播带货。易慧银介绍,如今在线上购买过他们产品的客户有近千人,为此厂里也单独成立了微信群,以维护这些老客户。民族乐器在线上展示、销售,一方面具有品牌历史和产品质量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文化故事和专业知识可讲。" 传播方式的创新也在不断促进我们销售模式的迭代升级,将苏州民族乐器文化更好地传播给客户。"
现代快报记者在该厂直播空间内看到,一名年轻的女主播,正使用一款二胡熟练地进行演奏。在演奏结束后,主播又介绍起了手中二胡的制作工艺和材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优惠信息。开播时长不久,已有观众下单购买。制作工匠与带货主播在同一个空间共存,碰撞出了传统企业发展的 " 新和弦 "。
除了常规的电商运营外,该厂还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文化与资源优势。以二胡为例,结合古代传说,推出 " 十二花神 " 系列产品;与二胡名家合作推出联名款产品;推出跨界朋克风格的民乐产品。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年营业额超 3000 万元,产品 7 成销量来自线上。
" 作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行业的标杆企业,我们一直在打造这一具有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特点的产业基地。以产业为基础、文化为依托,努力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民族乐器,传承并发展民族乐器这一历史重任。" 易慧银说,让传统民族乐器制造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焕发新的光彩,是他们厂所承载的庄严使命," 我们会努力让苏州传统乐器的声音传遍世界。"
现代快报 + 记者 高达 文 / 摄
(校对 张红霞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