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话题成为陕西坊间热点,也是一个横亘 20 多年的老话题:" 西咸一体化 "。
这事儿有两个背景:
一是西安地铁 1 号线三期开通初期运营,实现 " 一线链双城 ",一举破解人们在西安、咸阳间生活和工作的痛点。就在国庆假期,有更多市民乘坐地铁到 " 邻市 " 游玩——两座城市的互动热情,被彻底点燃。
二是桥接咸阳高新区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 " 咸阳渭河高新大桥 ",正式通车。
过去,从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创新港出发,前往咸阳高新区需绕行三号桥,耗时一个小时左右,如今,通过渭河高新大桥,两者距离缩短为十来分钟。这样,通过地铁 5 号线,西安主城区与咸阳高新区的快捷路径,被完全打开。
这被很多观察者认为," 西咸一体化 " 进入全新阶段。
其意义不仅仅是关中的,也有望掀开西部的新篇章。
01
城市一体化:交通先行
与都市圈不同,一体化、同城化区域通常是以构筑 "1 小时生活圈 " 为界限,区域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往来,就像生活在同一城市那样频繁。
因此,城市一体化进程中,交通是基础,是根本。
其不仅延伸人们出行半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城市发展动能。如果将产业、人才、商业比作 " 血肉 ",交通线路便是 " 骨架 ",引导产、城、人融合发展。
▲图 / 西安地铁
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袁奇峰的话说,一体化有 " 三部曲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同城生活。
因此,不难看到,各地的一体化、同城化实践中,均将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放在关键的先导地位。
以 " 广佛模式 " 为例,其从 2008 年提出概念以来,就把交通作为 " 开路先锋 "。2010 年,广佛地铁开通,迄今 13 年,日均客流量已从最初的 10 万人次,提升到超 50 万人次。更具意义的是,广佛线的开通,为后续的跨城轨道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两市主要衔接道路超过 30 条,跨市公交线路超过惊人的 95 条。高达 171 万的跨市通勤人数,几乎抵得上一座中型城市人口。这其中,佛山居住广州工作者占 60%,住在广州到佛山工作者也高达 40%。
交通一体化,促成了广佛两座城市的比翼齐飞。跨市地铁开通以来,广佛人口增长了 51%,经济体量增长 200%,超过 4 万亿元,已成中国最强的连体城市。
02
全面互联:
8 条地铁 15 条跨渭河通道 " 蓄势待发 "
回顾近年的 " 西咸一体化 " 进程,与 " 广佛模式 " 如出一辙,也是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先导。
这一点,从诸多文件和会议中的表达,不难看出。
比如 2022 年 3 月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中,便提出要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六个月后,西安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联盟成立。
在借鉴先进城市都市圈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西安、咸阳、铜川、渭南和杨凌示范区交通运输局联合印发《西安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联盟章程》,围绕西安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圈 ",统筹推动公路、轨道交通、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的衔接、融合。
就在前不久,地铁一号线三期开通当天,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到咸阳高新区、秦都区调研强调,要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
▲图 / 西咸新区
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在调研西安相关工作时亦强调,要加快构建内畅外联高效快捷交通网,以交通互联互通带动区域协同联动,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取得新成效。
今年 6 月,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西安市市长叶牛平也说得非常详尽:要着力构建功能完备、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路网体系,实现西安—咸阳基础设施 " 硬联通 "。
行动方面:根据陕西省发改委、咸阳市政府对省人大代表的答复函,目前除地铁 1 号线 3 期外,还有 11 号线、20 号线、22 号线、24 号线在加快规划建设,另有 3 号线二期、12 号线、16 号线二期已纳入西安地铁四期建设论证,将西安至乾县(经咸阳北)市域铁路纳入西安都市圈多轨道交通规划前期研究 ……
一言以蔽之,在陕西省和西安、咸阳两市协同发力之下,8 条地铁、15 条跨渭河通道,或成为两市交通一体化的 " 先锋力量 "。
03
新局:找到 " 协同发展 " 的密匙
为什么 " 西咸一体化 " 显著加速?
首先有来自国家层面寄予的期望。
2020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 要抓好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
而在今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也对陕西提出 " 着眼全国大局 ""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 " 的高要求。这无疑对 " 西咸一体化 " 提出更高标准,一如今年 6 月,省委书记赵一德在西安高质量发展和西安—咸阳一体化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的:要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
再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城市竞争已从过去的 " 单打独斗 " 演变为 " 抱团相竞 "。全国范围里,深莞、沪苏(州)、苏锡常、宁镇扬、杭绍、甬舟、杭嘉湖、厦漳泉、长株潭、成渝等都在大力推进同城化建设,西安、咸阳唯有拿出更快、更有力的举措,才有望在竞逐 " 白热化 " 形势下,追赶超越。
在这种背景下,地铁 1 号线三期的运营、咸阳渭河高新大桥的通车,只是两市 " 交通 " 一体化这盘大棋的开始。毕竟,相比于 " 广佛模式 " 等先进范例,西安和咸阳两座城市的交通互通互融水平还远远不足。
▲图 / 咸阳高新区
如上文所述," 西咸一体化 " 既然不是单独着眼于西安或咸阳,而是立足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陕西和西北发展贡献 " 火车头 " 动能,那么 " 一体化 " 的结果,就应是凝聚 " 核心 " 力量,助力到 2035 年的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
怎么实现?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在内,还有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 " 七个一体化 "。
通过今年陕西省发改委印发的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可以一窥全豹。比如 " 优化西安重点产业链区域布局,推动西安产业链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向咸阳、西咸新区布局 "," 强化秦创原牵引,推动西安向咸阳提供协同创新服务 "," 突出开放合作,加快西安、咸阳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 "," 开展‘两市一区’教育领域优质学校结对帮扶、中高职‘ 3+2 ’联合办学 ","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加快遗留问题解决,推进公管区与直管区协同发展 " 等等。
▲图 / 西咸新区
这样的协调并进,正呼唤更高层次的发展理念,激励干事者们积极追寻抱团取暖、合作共赢,为生活在两市的人们,创造出更多发展机会。
西咸携手,相信将 " 火力 " 全开,打开一个新天地。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