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 文 范子龙 杨子怡 / 摄 毕博 / 视频编辑
初秋的哈尔滨,迎来了 " 名家写名城 " 著名作家采风团。
10 日一早,采风团的作家们陆续抵达哈尔滨,入住具有 109 年历史的马迭尔宾馆。始建于 1906 年的马迭尔宾馆,1914 年 9 月 14 日正式对外营业。百年来,马迭尔宾馆形成了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影响力,成为了哈尔滨重要的历史标识和文化符号,是哈尔滨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浩第一个抵达马迭尔宾馆。接受采访时,李浩非常兴奋:" 之前来哈尔滨只简单参观了马迭尔,这次‘名家写名城’采风活动主办方安排我们住在了这里,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与历史交流、对话的体验。尤其当我躺在马迭尔宾馆的床上时,有了一种与前人在精神上的沟通,这种感受是在其他城市、其他酒店里完全没有的。这段感受会在未来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我的小说中。也希望这段采风之旅能给予我更多的灵感。"
稍晚抵达的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梁晓声,他一下飞机就兴奋地说:" 让我坐在车的最前面吧,让我看看家乡沿途的风景。" 刚出机场路,梁老看看这儿指指那儿,他告诉记者:" 路两边这种大叶杨南方是没有的,哈尔滨四季非常分明,而我也很喜欢秋季的哈尔滨。" 当车路过现在的新阳路时,梁老表示,这里原来有松花江拖拉机厂," 松拖原来是国企,能在这里上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而走到尚志大街途经新一百时,梁老感慨道:" 这是原来的老哈一百吧,是不是被削去一层?小时候看它又高又大,怎么现在变小了变矮了呢?难道是因为我长大了?" 而在与其他作家聊天时,梁老一直夸赞家乡哈尔滨 " 洋气 ",脸上的骄傲和自豪都掩藏不住。
下午," 名家写名城 " 采风团一行参观游览了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防洪纪念塔等景点。漫步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索菲亚教堂的绿色 " 洋葱头 " 穹顶与蓝天、白鸽相伴,让人仿佛置身于欧式浪漫的氛围中。始建于 1907 年的索菲亚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教堂内部穹顶的吊灯古老典雅,墙壁上的油画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精湛艺术,再现了教堂的原始风貌。暖黄色的灯光洒在油画上,给这座教堂增添了一股神秘优雅的韵味;中央大街的尽头,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 1957 年的特大洪水而建的防洪纪念塔。矗立在松花江畔的纪念塔巍峨庄严,展现了哈尔滨人民坚不可摧、智慧果敢的精神;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犹如一幅画卷,印刻着城市发展足迹,散发着浓郁的欧陆风情和本土文化气息;在参观 " 群星闪耀时——哈尔滨早期音乐与世界文化名人手迹展 " 时," 名家写名城 " 采风团的作家们一边了解哈尔滨辉煌的音乐历史,一边观看世界文化名人手迹,目不暇接意犹未尽。
" 哈尔滨是神秘的、热情的、广袤的、充满魅力的迷人城市,人间烟火气十足。这是我第一次来哈尔滨,希望以后一来再来。多元文化、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哈尔滨秋天的阳光,城市里人们的神情以及秋阳暖暖照下来静谧的倒影,让我感觉非常祥和。这座城市充满了幸福感和愉悦感,这种感觉会在我的内心中慢慢沉淀。哈尔滨的人、这片土地以及创造的美好生活,都会在我的文字中尽情流淌。" 《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说,她希望未来用一部作品真正书写哈尔滨、书写哈尔滨平凡百姓的斑斓人生。活动当天,正巧赶上付秀莹的生日,在接过主办方贴心准备的生日蛋糕时,付秀莹动情地说:" 我都忘记了今天过生日,没想到在哈尔滨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特别感动、特别难忘。祝福哈尔滨,感谢哈尔滨!"
正如梁晓声为《新晚报》人世间副刊题词中写道:" 喜欢《新晚报》的《人世间》,热爱哈尔滨!"10 月 10 日至 10 月 13 日,为期 4 天的 " 名家写名城 " 著名作家走进哈尔滨采风活动大幕已经拉开,刘颋、梁晓声、蒋巍、金仁顺、李浩、付秀莹、刘大先、沈念、王国平、教鹤然 10 位著名作家来到哈尔滨,通过考察寻访萧红故居、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新区、哈尔滨极地馆、深哈产业园、哈尔滨平房科技产业园、伏尔加庄园等红色、绿色、古色文化体验点,以文化的脚步踏勘哈尔滨,以历史的视野对话哈尔滨。" 讲好哈尔滨故事、传播哈尔滨声音、展示哈尔滨形象 ",本届 " 名家写名城 " 活动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文艺报》社、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哈尔滨日报社、哈尔滨文学创作院承办。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王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