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0-16
专访歌剧《桃花扇》导演张曼君:借戏剧经典,唱中国歌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10 月 24 日、25 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桃花扇》就要与观众见面了。作为国内难得一见的以歌剧形式唱中国传统戏剧作品,如何将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结合?如何呈现众人熟悉的金陵爱情?不少观众对此非常关心、关注。近日,现代快报记者专访该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听听官方版 " 剧透 "。

△歌剧《桃花扇》主演合影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京剧《马前泼水》、昆曲《一片桃花红》、越剧《梅龙镇》、评剧《凤阳情》、河北梆子《晚雪》、川剧《欲海狂潮》…… 作为时下戏曲舞台上最炙手可热的导演,张曼君指导的剧目种类横跨京剧、昆曲、黄梅戏、评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张曼君曾多次获得中宣部 " 五个一工程 " 奖。2023 年,她指导的昆剧《瞿秋白》更是为青年昆曲名家施夏明摘得 " 梅花奖 "。

然而这一次,她却突破自我,接下了一个全新挑战:民族歌剧的创作。一边是充满西方韵味的 " 舶来品 ",一边是冠绝千古的历史传奇,两者如何结合?怎么结合?尽管从编剧、作曲到服装、舞美,歌剧《桃花扇》几乎集齐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家,但面对歌剧界这个前所未有的尝试,他们依然时时感到 " 折磨 " 和 " 煎熬 "。

△秦淮八艳

创排中,音乐几乎全部推翻重头再来,剧本改了一稿又一稿,歌剧演员们也开始学习戏曲 …… 在近一年的准备打磨下,歌剧《桃花扇》的 " 模样 " 在主创心里逐渐明朗起来。" 歌剧《桃花扇》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与意蕴的中国金陵故事。" 张曼君说。

△李香君与侯方域

《桃花扇》的故事以侯方域、李香君爱恨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深刻反映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而歌剧《桃花扇》将在原剧作的悲剧底色里,延续原著多线叙述的复合型叙事结构,围绕男、女主人公与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事,直面人物命运斗争的苦难,直面南明灭亡、江山破碎的悲凉。人物炙热鲜活的生命力与朝代兴衰紧密相连,李香君最终以殉国的方式完成她的爱情悲歌。

在张曼君看来,李香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女子,反而是充满勇气的大女主。当她遇到心爱之人的炙热,当她面对阮大铖逼迫时的以死相抗,都能体现出她的那份刚烈。因此,在剧中时代的跌宕中,借助歌剧的本体特色,《桃花扇》的离合之情、兴亡之感将有更宏阔的表达。同样,这也是主创们对《桃花扇》做出的思考。张曼君希望,通过这部剧,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做出有益的、主动的、自觉的探索与尝试。

△张曼君

【导演张曼君 Q&A】

Q:歌剧《桃花扇》的结局听说很不一样?

A:这正是歌剧《桃花扇》最大的改编之处。为此,我和编剧罗周反复商量沟通。我们想表达的,与原著的遁入空门,还有欧阳予倩先生在抗战背景下诠释的李香君为侯方域投靠清庭的愤怒、决绝,都有所不同。我觉得一个经典能走到今天,一定会更具有人类普遍认知的价值观。

在这一次的结尾上,我们是让李香君这样一个浪漫的、执拗的人物,采取了与生命诀别的方式,使得李、侯二人的爱情仍然在悲剧性的结局上得到诠释。同时,我们以为,从人性和人物个性的出发,更能展现出人物自我选择的意义。这个主题的走向、挪移、改编可能是更具有人类性。

当然,这样的改写不是空穴来风。在孔尚任的笔下,可能更希望表达出两人精神的迷茫,躲避尘世喧嚣。我们认为,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有着令人震撼的强烈撕裂痛感,遵从人物性格出发,李香君一定会作出殉国的选择,没有爱吾宁死,没有国吾宁死。

△李香君与侯方域

Q:在很多人印象中,李香君是 " 纯爱战士",如何理解这个人物?

A:李香君当然不是 " 纯爱战士 ",她如果是纯爱,就没有最后那样的一种决绝方式了。我们塑造的这个人物,她自觉地介入民生、关注时局、关心政治、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成了她和侯方域的爱情。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爱情便难以依存了。李香君的纵身坠楼,是惊世骇俗的一跃,展现了这个人物刚烈的人生态度,绝不苟活浊世乱世的入世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李香君就不是一个仅仅为爱情存在的小女人,而是一个 " 大女主 "。

Q:他们的爱情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A:从民族的角度、国家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人物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破家亡时,我们的命运也不在自己手中,而国家昌盛繁荣时,人们才能幸福美满。李香君的纵身一跃,她用这样悲壮的举动告诉我们,有国才能有家。这也是《桃花扇》所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Q:歌剧艺术的本体特点是 " 团状立体"的,如何在平行复调交叉中凸显中国歌剧的民族调性?

A:歌剧作为舶来品,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以为应该从中国歌剧的追求出发,借西洋歌剧的 " 肢体 ",和它给予我们的一种交响的力量,再做一个非常中国古典的故事。我们讲中国的故事,用中国的语言,使得中国的音律交响化,这是我们创作的原则。

国家一级作曲吴小平、潘磊在创作中加入了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戏曲资源,使之成为歌剧 " 咏叹 " 的源脉。其中昆曲、评弹、民间小调和锣鼓韵致,让人可以立刻分辨出江苏的味道。我们强调,这次是让歌剧融入戏曲音律的过程,也是壮大中国歌剧力量的必须。在时代的要求下与时俱进,用新古典的现代音乐方式应和着时代的审美,用最适合时代 " 耳感 " 的旋律去演唱演奏,让更多观众能感受中国歌剧的音律之美。

Q: 您觉得这次的《桃花扇》会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吗?

A:这是一次中国歌剧、民族歌剧的实验,我认为是可以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如果你观察现在的剧场,会发现很多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去看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戏剧、关注传统文化、关注艺术。我现在其实已经得到了这方面的很多反馈,尤其是年轻人的反馈。我想,青年观众拥抱我们的传统,也就拥抱了现代,同时也拥抱了时尚,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事情。

首演地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桃花扇》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江苏有丰盈厚重的文化沃土,观众也有很好的审美文化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歌剧可以凭借着我们的经典,发出中国歌剧的声音,讲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故事。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王子扬 / 文 徐洋 苏蕊 / 摄

部分图片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提供

(校对 张静超)

相关标签

长征 导演 京剧 指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