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食物可谓是人与动物共同的生物性本能。食物在前,能够克服本能需求而 " 不食 ",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背后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最新一期《文史知识》杂志通过考察先秦时期的 " 不食 " 现象,洞悉先民的历史文化心理。
△《文史知识》2023 年 9 月号,月刊
考察 " 不食 " 现象有个前提,即 " 可食而不去食 "。毕竟处于采集渔猎、刀耕火种时期的先民们,吃不饱饭甚至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诸如此类因食物短缺、匮乏而 " 不得食 " 的现象不在考察之列。事实上,只有在解决了 " 吃 " 的问题之后," 不食 " 的选择才存在深层含义。
文章观察到了几种有代表性、有深意的 " 不食 " 现象。
第一、孔子的不食。孔子有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且提出了对饮食的诸多讲究,即食物的色、香、味、形,但凡有其一不合,即 " 不食 "。通常的理解,孔夫子对食物的精细是有追求的。文章认为,"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中的 " 厌 " 字,为饱足之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精细的食物,夫子有所节制,并不饱足。
事实上,儒家对于饮食的态度有二:一是有所为,重视食物之间的配搭—— " 味之和 ",以及饮食时的规矩礼仪。二是有所不为,在 " 吃 " 的问题上自我约制,认为欲望的无节制将导致个人的沉溺放纵,在这一点上与老子的 " 五味令人口爽 " 有相通之处。
第二、孝子的不食。死生亦大也,丧葬场合天然需要节制饮食,在丧亲哀痛者身边肆意于饮食的饱足,是没有恻隐之心的表现,也是不合乎礼仪的,因而可以归在古人禁忌之中。
第三、观念的不食。即因各种观念的原因而不食。比如伯夷叔齐的 " 义不食周粟 ",表示与叛逆之臣划清界限;再如 " 不劳不食 ",一天不劳作一天就不饮食,践行的是一种生活理念。还有 " 受而不食 ",表达的是无功不受禄的操守。
此外还有 " 反抗的不食 ",用绝食来表达抗争;" 不时不食 ",对不符合自然时节的食物采取不食的态度,表现的是先民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还有 " 养生不食 ",道家 " 不食五谷 " 的辟谷、佛家 " 不食荤酒 " 的戒律,皆是为了修行与养生。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