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0-15
20年前他挺过“与死神擦肩的26秒”,创造历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前往太空。

△杨利伟在太空展示联合国旗和五星红旗

202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十六号乘组正在离地 400 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内,通过实验不断取得科技成果。

△中国空间站三舱 "T" 字基本构型示意图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20 年时光,中国载人航天从首次叩访太空,到空间站实现常态化运营,中华民族的 " 飞天梦想 " 成为现实。

20 年前的今天,杨利伟飞向太空

2003 年 10 月 15 日凌晨两点,杨利伟起床、接受体检,接着开始了发射前的最后一餐。画面中,杨利伟穿着一件绿色的军大衣,自己盛了一碗面条。

△聂海胜、翟志刚为杨利伟壮行

作为首飞梯队成员的聂海胜、翟志刚陪着他一起吃了早餐,他们在水杯里加了一点葡萄酒,三人碰杯,为杨利伟壮行。他们没有豪言壮语,语调平静、从容。

此前的 5 年时间里,他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训练学习。2003 年国庆节,航天员中心给首飞梯队 3 人放了 3 天假。杨利伟回到家里,陪伴家人。

后来,他在自述中写道:" 执行任务前,能和家人团聚,感觉非常温暖,那是一名即将出征的军人,对亲人和家庭的依恋和珍惜。"

△ 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长二 F 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载人航天首飞,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更藏着各种未知的危险。

10 月 15 日 9 时整,火箭点火升空。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抖动,与人体产生了共振,杨利伟 " 感觉自己要牺牲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

共振持续了 26 秒后,终于慢慢减轻,他如获重生。直到飞行器整流罩打开,刺眼的阳光从舷窗外照射进来,才让杨利伟忍不住眨了眼睛。

△杨利伟返回地面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 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厅里掌声雷动。在太空飞行 21 小时 23 分钟后,杨利伟踏上归程,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飞天壮举。

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3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

回望 20 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像是按下了 " 快进键 " ——

2005 年,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

2008 年,神舟七号实现中国人首次 " 太空行走 ";

2012 年,神舟九号实现我国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2013 年,神舟十号实现首次 " 太空授课 ",完成了天地连线;

2016 年,神舟十一号乘组完成 33 天的中期驻留;

2021 年,神舟十二号乘组完成了为期 3 个月的太空驻留;

2021 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乘组首次突破在轨驻留 6 个月;

2022 年,神舟十四号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神十五、神十六乘组会师空间站

2023 年,神舟十五、十六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 " 太空会师 ",我国首次有 6 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由此开始。

" 天宫时代 " 拥抱国际合作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 18 位航天员进入太空。

杨利伟首飞成功之后,却始终没传来他再度飞天的消息。

他坦言,能够让更多的人去飞行,可能真的比多飞这么一次,更加有意义。

如今,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师,杨利伟深度参与了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技术管理工作。他的责任,在于怎么样让更多的人去飞行。

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也在积极拥抱国际合作。正如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所说:" 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 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自信和担当。

△桂海潮邀请科学界同仁开展国际合作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申报系统于北京时间 2023 年 7 月 20 日上午正式开通,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我国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发来邀请,邀科技界同仁一起到 " 天宫 " 做实验。此次征集涵盖空间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和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领域,各领域下设若干主题和方向。

目标:2030 年登月!

如今,飞天已不再是梦想。

未来,梦在何方?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 " 登、巡、采、研、回 " 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实现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针对这一目标,我国在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已全面部署开展各项研制建设工作。10 月 2 日,在第 74 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国家航天局网站公布的相关细节显示,中国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可以各自发射或操作自己的航天器,在月球表面开展器间交互、联合探测等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的传奇还在不断书写新篇章,探索太空的脚步,必将迈向更遥远的星海。正如多年前,杨利伟载誉归来后所说," 是许许多多人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我的太空之旅。光荣属于伟大的祖国,成绩属于全体航天人!"

现代快报 + 记者 是钟寅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校对 胡涛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火箭 中国空间站 杨利伟 中国载人航天 航天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