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0 月 3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官宣 ":南京成功入选 " 世界文学之都 "。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 " 世界文学之都 ",为什么是南京?南京的历史文化里暗藏着怎样的文学基因?
△论坛现场
今年是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 4 周年。10 月 19 日," 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南京: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 " 在南京举办。莫砺锋、胡阿祥、高峰、薛冰、张光芒等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
鸡笼山下,名家云集
论坛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地方志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协办。在南京鸡笼山下的 " 世界文学客厅 ",众多文史学者、作家参加了这场 " 雅集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
" 汉语的世界是如此巨大,文学的画面是如此斑斓壮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诞生南京,他认为 " 第一部 " 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在于它是 " 选 "。毕飞宇认为,南京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在这里,当年的精英们通过阅读、采选、商讨、研究,将诗、文、赋汇编成了一部选集,初步建立起了汉语文学的标杆。
当天,现场还举行了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 " 南京方志文化汉学家研学基地 " 揭牌仪式。
莫砺锋:长干里在《唐诗三百首》占三首
" 南京有一条寻常巷陌,在《唐诗三百首》里出现 3 次,占比达到了 1%,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说,这条巷子就是长干里。李白的《长干行》描写了唐朝一对小儿女," 青梅竹马 "" 两小无猜 " 两个成语都是出自于此。李白生平至少到过南京 7 次,他在南京诗兴勃发,写出了一系列名篇。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
莫砺锋介绍,所谓 " 诗词 ",实指具有声调格律的古典诗歌,它的产生地就是南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都产生在南京。南朝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唐代以后,南京仍是全国的诗歌中心,地位与长安不相上下。最初的宋词名篇,也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李后主的好词都是入宋以后所作。
胡阿祥:南京文学最大的特点是 " 怀古 "
" 刘禹锡创作《金陵五题》组诗时,还从未到过南京。因此,诗中所写皆为意中虚景。不过虚景藏情。它也反映出刘禹锡对南京故实了然于中、心向往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说,寂寞、沧桑的文学意象,已经成为唐代文人对于南京这座 " 六朝古都 " 的共同认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
胡阿祥认为,南京文学最大的特点是 " 怀古 ",从唐朝至今,南京最好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 " 怀古 " 这个母题。" 金陵怀古 ",是南京沧桑历史的文学表达,它孕育于繁华与衰落的强烈对比中,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 金陵怀古 " 鲜活诠释了 "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的文学规律,并以其寄寓深远的家国情怀,升华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既弥散着跨越地域与国界的文化魅力,又充满着贯穿古今的哲学思考。
高峰:各体文学在六朝南京孕育、萌芽
" 南京的山川形胜、文化变迁深刻地促成了文学的繁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峰分析了 " 南京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南京文学的兴起,从三国东吴开始。永嘉南渡以来,伴随着北方士族纷纷南下,六朝先后建都于南京,在这样一个 " 人的自觉 " 的时代,带来了 " 文学的自觉 ",各体文学均在这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孕育和萌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峰
" 纵观十朝古都南京的古代文学,总体呈现出四个鲜明特征,即都城生活气象、江南旖旎风情、外生包融结构、感伤怀旧格调。" 高峰说,我们可以从六朝文学当中看到萧散、华美的艺术风韵,从唐宋文学当中看到李白的潇洒、杜牧的风流、李煜的清雅、王安石的忧患、辛弃疾的悲愤,从明清文学当中看到方孝孺的骨鲠无畏、孔尚任的血溅桃花、曹雪芹的红楼一梦、吴敬梓的市井风情、袁枚的性灵放任 …… 所有这些,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无限感怀。这些文学成就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充分印证了南京作为 " 世界文学之都 " 的崇高地位和不朽价值。
薛冰:细数文学作品中的南京形象
" 杜慎卿口中的‘六朝烟水气’,在俞平伯眼中便成了‘六朝金粉气’。朱自清‘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张恨水身边则是一群‘肩挑负贩者’。" 南京文史专家、江苏省作协原专业作家薛冰说。
△南京文史专家、江苏省作协原专业作家薛冰
说到文学作品中的南京形象,薛冰说,脍炙人口的,一是谢朓《入朝曲》的开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二是《儒林外史》里杜慎卿的评价:" 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三是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再加上王献之的桃叶渡、李白的凤凰台、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牧的秦淮、李商隐的玄武湖、韦庄的台城、王安石的钟山、辛弃疾的赏心亭、萨都喇的石头城、顾炎武的明孝陵、张恨水的丹凤街 ……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风神逸韵,隐隐绰绰的似乎就有了个轮廓。
张光芒:南北交会地,南京文化兼收并蓄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南京常常被视为江南文化的代表。然而,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光芒看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之后,今天的南京城更为本质的特色并不在于 " 南 ",而在于它的南北交会。正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所写:"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光芒
他认为,南北交会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这构成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基本底色。南京地处南北交会之地,文化上兼收并蓄,北方的宽广雄厚的气质,南方的细腻典雅的气质,都在这儿交会。同时,它吸收欧风美雨,也吸收传统文化,在文化特质上又有中西交融的意味。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 文 钱念秋 / 摄
(校对 张红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