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0-22
茅奖作家访谈|刘亮程:在现实和文学两个时间里劳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九月的一天,作家刘亮程来到南京,举办了《本巴》摘得茅盾文学奖之后的首个作品分享会,与读者们一同分享自己 60 年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心路。

活动现场挤挤挨挨站满了人,他们当中很多是刘亮程散文的读者,也有代表学生前来、想跟作者面对面交流阅读感受的中学语文老师。

在凭小说《本巴》斩获茅奖之前,刘亮程的名字与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刘亮程的代表作,书中 50 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与试题,《寒风吹彻》一文中,"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 一句,深刻影响了几代学子。这篇文章在本世纪初收入了苏教版的高中教材,在网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设计课件,许多中学生在刘亮程微博留言说,这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课文。

从 1998 年出版《一个人的村庄》到现在,25 年的时间过去,刘亮程早已脱离了那个大众想象中的形象,从偏远的内心角落,来到更广阔的历史地表,最终展现的是一张时间的脸。

文学就是往回走

时间不仅是刘亮程作品的主题,也是他的一种文学手段。正逢人生一甲子的刘亮程 " 仿佛也有资格谈时间 ",但六十岁对于他来说," 无非就是田野上的麦子黄了六十次,青了六十次,仅此而已。"

写《一个人的村庄》时,刘亮程 30 岁,从乡下进城,在乌鲁木齐一家报社做编辑,从悠闲的乡村诗人变身奔波 " 打工人 ",心中再无半点诗意,回望那个在大漠边缘静静盘桓叫做黄沙梁的村子,他在一张用废纸箱做成的写字台上,开始写自己的村庄文学。他从三十岁写到四十岁,青年到中年的生命耗在一本书中。但他也在文学的村庄中生长出无穷的时间:经受一粒虫子的最后时光,陪伴一条狗的一生,目睹作为家的房子建起、倒塌 …… 在自己书写的事物中过了无数个一百年。

" 文学是人类的往事," 刘亮程的第一部小说《虚土》也是在往回走。《虚土》写一个 5 岁的孩子早晨睁开眼睛,看见村庄的人把他的一生都过完了:七八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老年,四五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中年,二三十岁的人过着他的青年,连出生和死亡都没有给他剩下。" 每个人来到世间,你的生命可能早已经被别人过净,唯一留给你的就是一场梦 ." 刘亮程把他对于时间的感受写在《虚土》中。

最新的《本巴》刘亮程依然是在往回写,《本巴》写了三个孩子,一个不愿长大,两个不愿出生,即使出生依然想回归母腹。之所以用 " 时间还有足够的时间 " 这个概念去开篇,是因为在刘亮程的写作理念中,时间就是我们自己,时间与我们共生,除了我们自身并不存在时间,作为一个写作者总是想要通过写作在时间的河流中打捞那些一去不返的事物。虽然这样的打捞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即便这样,即便人生在逐渐老去,在刘亮程的内心依然住着一个不会再长大的孩子,就像《本巴》中所写的固执地用天真来对抗时间流逝的孩子。他把童心、童年和人类面对时间所有的愿望留在了《本巴》这本书中。

不想写俗世中的故事

以诗人出道,成名于散文,又以小说收获中国文学最高奖。常有人问刘亮程:是怎样从一个诗人转变成小说家的?" 我说我仅仅是把诗歌写成了小说,把诗歌意象写成了故事,这是我作为一个诗人内心的固执,可能也是我的小说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地方。" 刘亮程说," 早年写诗因为限于篇幅,心中辽阔的诗意在短的诗歌中容纳不下,但小说的长篇幅可以供一个诗人把他的诗意从头书写到尾,所以写小说让那个真正的诗人从我的心灵中回来了。"

刘亮程不屑于去讲一个俗世中的故事,因为它本来就是俗的,他不想让它变得更俗。即使面对的是苍茫时间,他也会写一部小说,就像《捎话》。

《捎话》写的是一千年前西域两个城邦小国之间的信仰之战,一种信仰要消灭另一种信仰,让敌对方几千年的信仰改宗。在刘亮程看来,那块土地上数千年的其他历史都是 " 小 " 的,因为那些历史都只是改朝换代,唯独那场跨越百年的战争是真正改变人们心灵的,因为它要消灭的是敌对方的语言。小说结束于 " 破城 ",当毗沙国被黑勒国消灭时,黑勒王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让毗沙国所有的舌头都腐烂成土 "。

刘亮程生活在新疆,他在新疆博物馆中看到过两千多年来数十种死文字的残片,那些死掉的文字中有诗歌、赞颂词、佛经等等," 看着那些就知道文学可能什么都不是 ",因为记载着这些文学的语言已经死掉了。但写作者的责任在于," 要重新创造出一种时间来让那段湮灭的历史再度获得生存 "。

以游戏之轻撬动现实之重

许多作家常常倾注精力讲一个好故事,刘亮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虽有故事,但更在意故事中包裹的内核。《捎话》的内核是语言,在《本巴》中,这个内核便是时间。

十多年前,刘亮程受邀前往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做地方旅游文化。该县是土尔扈特东归地之一,也被称为江格尔的故乡。这里产生了很著名的史诗说唱艺人江格尔齐,在中小学还有江格尔班,教孩子说唱《江格尔》。当时他们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旅游创意,叫牧游,就是赶着羊群去旅游,他们为此跑遍了远近牧场,也有机会在草原上听江格尔齐说唱," 一群人围坐,听着这些说唱,一直听到月落星稀,东方发白,都毫无倦意 "。自那时起,刘亮程开始读《江格尔》,史诗中 " 人人活在二十五岁青春 " 这句诗触动了刘亮程,使他写下《本巴》这个奇妙的故事。

本巴地方的所有人约定在 25 岁相聚,所有人停留在 25 岁不老也不死。据哈日王所说,这样的设定源于江格尔汗的恐惧:" 他既害怕自己年幼无助,又恐惧年老乏力。于是,他带着你们本巴国人,躲藏在身强力壮的 25 岁,他以为这个年龄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可以抵御任何外敌。" 刘亮程认为,其实前辈们就在想象时间,他们处在那个年代,四周都是强大的莽古斯(敌人),人害怕衰老,一旦衰老就会被人欺负、被别人征服。" 时间不往前走,他们就有足够时间吃喝玩乐打仗,一仗打败了下一仗还能再打。"

《本巴》故事主人公是洪谷尔、赫兰和哈日王三个孩子。搬家家,捉迷藏,做梦梦,孩子们把残酷的战争生活,做成好玩的游戏。" 孩子出生后可能有一个阶段难分梦与醒,大人也不知道告诉孩子晚上做的梦是假的。" 刘亮程经常做被人追赶的噩梦,从少年、青年到中老年,他也时常在思考梦中的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长大,在《本巴》的故事中,三场被梦控制的游戏再现了梦中的追赶、躲藏," 把梦中的危难在梦中解决,让梦一直做下去,这正是小说《本巴》的核心。"

《本巴》最早的故事蓝本是土尔扈特东归那段历史,但那场牺牲了十多万人和数百万牲畜的大迁徙,在《本巴》中被刘亮程 " 轻处理 " 了。《捎话》中的战争场面把刘亮程写怕了,他不想再写一部疼痛的小说。而他写的本巴世界里 " 史诗是没有疼痛的 ",死亡也从未发生。

" 把重的事往轻里说," 评论家王晴飞认为,以游戏使人忘记仇恨,以更高的视角超越现世的偏见,这才是刘亮程 " 游戏性史诗世界 " 的意义所在,这样的 " 轻 " 才撬得起现实之 " 重 "。正如《捎话》中,毗沙国与黑勒国人因信仰不同相互攻伐,他们在死后来到天庭,携手成为朋友。

人之外万千生命的声音

" 小说还是要诗人来写," 学者傅元峰认为声音也是刘亮程小说中非常重要的诗学元素," 他在《凿空》中写到了一个失聪者的聆听,这提醒写作者在面对已有经验时要先聋先瞎才可以 "。

刘亮程觉得自己之所以对声音如此敏感,可能是因为他早年被声音惊吓过。" 当年先父带着一家人从甘肃酒泉逃饥荒到新疆,没有钱盖房子,就在地下挖了一个地窝子,他八岁前一家人就生活在那里。在地窝子里,房顶(也是地面)跑过一条狗都会听到惊天动地的声音。" 在这样的童年生活中,刘亮程耳朵朝上听到了那块土地上所有的声音," 有些声音是地上的人听不到的,比如一刮风,地窝子旁边那棵榆树的树根也在土间摇动,发出沉闷的、只有在地下才能听到的声音。"

童年经验深刻渗透到刘亮程的精神世界,后来他经常在小说中写到挖洞人," 仿佛我在地下待了很多年,挖过很多洞 ",刘亮程说," 可能自己潜意识里想在文字中挖一条洞,让童年的自己从洞中走出来。" 本巴 " 里的三个孩子也都怀着与生俱来的恐惧,这些恐惧可能都跟我童年的恐惧有关系。"

分享会上,一位音乐人演唱了致敬刘亮程作品的原创歌曲《小毛驴不羡慕》之后。刘亮程小说《凿空》写的正是陪伴人类几千年的毛驴被拖拉机、摩托车取代的故事。" 曾经人和众动物一起生活的农耕社会中,人的生活是被其他生命所关注的。你家有一头毛驴,你就多了一双人之外的眼睛,它会看着你,跟着你操劳一年,它眼里有你们家的所有生活。但是现在,人的身边已经没有驴了,人的身边只有人。人只被人看见,人只对人说话,人的悲欢离合也只有人的眼睛相互对看,再也没有一个第三者的眼睛,这个世界是多么荒凉。" 刘亮程说," 我写了那么多的动植物,是因为我怀念曾经让我和父辈生活其间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万物共存的社会,人只是其中之一。《一个人的村庄》中有鸡鸣狗吠、牛哞马嘶、孩子啼哭的声音、树叶落下的声音,这些声音中只有极少是人的声音。如果说我的作品中多了什么,那一定是多了人之外的万千生命的声音。"

十年前,刘亮程离开乌鲁木齐,在天山东麓的木垒县菜籽沟村落脚,静心等待老年的到来。他建造了一间书院,平时在那里写作,也参加劳作。" 从小在乡村生活,我希望老年是在一棵树下慢慢度过,在虫声鸟语中度过。我要看着树的影子,每天伸长又缩短,在这样缓慢的时光中度过一生。"

刘亮程

1962 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现任新疆作协主席,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被誉为 "20 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 "" 乡村哲学家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大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长篇小说《虚土》《凿空》《捎话》《本巴》,访谈随笔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等。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等。2013 年入住新疆木垒,创建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及木垒书院,任院长。

现代快报 + 记者 陈曦 / 文 牛华新 苏蕊 / 摄

(编辑 张宇)

相关标签

刘亮 文学 教材 试题 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