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两位作者说,写这本书是圆了多年的宿愿;我捧读这部书稿,也生出相近的感觉。我和凤岐、洪军都曾经是改革开放前后这一时段贵阳市戏剧活动的深入参与者,亲历了它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盛况,也见证了它渐行渐远的背影。毕竟这是一大批从业者数十年安身立命的生涯,这个群体为之付出过心力和才华,为山城市民带来过开心的文化享受。
贵州是六百多年前才受到中央政权授意开发的省份。明初的屯兵移民,抗战时的流亡大潮,解放时的革命大军,像三次强劲的新风,推动了贵州全方位的发展进步。贵阳市作为贵州的省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座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多种文化形态和谐并存。戏剧方面,明代贵阳就有关于戏剧的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宗和教授应邀在省艺校开设昆曲课程;川剧于晩清进入贵州并流行于多个城市;抗战军兴带来京剧和话剧、歌舞、音乐会等新型舞台艺术;沦陷区流亡同胞更令贵阳菊苑丰富多彩,话剧、评剧、越剧、豫剧、相声、杂技常年演出,并在战后也扎下根来,各自拥有自己的基本观众,稳定不衰的局面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然后是长达十年的沉寂期。这以后,又随着改革开放百废复苏的局面,梅开二度:传统经典重放光彩,原创剧目空前繁荣,更新增了过去没有的话剧、歌舞剧专业团体。再以后,又随着电视、光碟、歌厅等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和普及,古老的戏剧艺术迅速边沿化、冷落化,直至消失。当然这是全国性的现象,而非贵 阳所独有。但是我从书中看到,除了国粹京剧和本省地方剧种黔剧、花灯剧专业剧团在政府扶持下得到存在和发展,贵阳原有的川剧、越剧、相声等门类也在以民间组织、自娱自乐的方式存在与活动,并且数量巨大。这很令人欣慰。当然这也是全国皆然的现象。鲁迅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传统悠远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戏剧,有民间观众的深厚土壤也不会真的死亡绝迹。此外,贵阳山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专业交响乐团和实验性小剧场艺术,也特别令人惊喜。
贵阳曾经是一座远离国家政治文化主流的腹地小城,因一些外在因素,多种戏剧争相涌入这座小城,并坚持数十年之久,这在西南诸省的戏剧艺术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今天,大多数剧团已不复存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只带来回忆的燕子,就是这部《贵阳戏剧史话》。它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贵阳市戏剧艺术的由来、发展和演变,具有不可低估的文献资料价值和研究认识价值。首先,它对贵阳市各剧种的创作、演出、历次重大改革作了比较充分的记录;其次,对贵阳市自创的优秀剧目及社会反响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三是对至今方兴未艾的小剧场戏剧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征和代表性剧目作了概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艺术观念;其四,对贵阳市演出场所的历史呈现和现实状况进行了梳理;其五,对贵阳市一百位艺术家和优秀演员逐一作了介绍。全书体现出一份厚重的历史价值。
此书出自孙、莫二位之手不是偶然的。凤岐自省艺校毕业就在评剧团工作了十六年,又前后在文化局工作十二年,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都比较了解贵阳市的戏剧状况,并深入参与其中。洪军也是专业剧团的老职工,十分熟悉剧团情况。他们通过困难重重的搜索材料、寻踪采访、整理撰写,耗时数年才完成这部专著。我觉得这份工作既为一段有价值的历史留下了一份备忘的索引,同时也是对他们曾经投入的青春和心力所作的一次美好的回顾。
这本《贵阳戏剧史话》就是这一段昨日风景的浮光掠影。我这类老年亲历者读起来,有点 "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的况味;对年轻的读者朋友,就会是 "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大觉隔膜了。但这本书以史话为体裁,结构周全醒豁,材料多样生动,文字明快简洁,比一般的典重史书有更大的可读性。年轻朋友浏览一通,能知道些艺术界的地方掌故,认识些以舞台为人生的人物,也一定会兴趣盎然的。
戴明贤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