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0-22
“时代楷模”群体代表卢建林:跨越万里书写大医精诚,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一次次不远万里,为爱奔赴;一次次落地生根,薪火相传。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 60 周年。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 " 时代楷模 " 称号,褒扬他们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 " 一带一路 " 高质量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其中,苏州科技城医院副院长卢建林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之一,荣获 " 时代楷模 " 称号。

2011 年 6 月,卢建林授命组建中国第 24 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带领 20 名医疗队员远赴非洲,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救死扶伤之旅。

△ " 时代楷模 " 代表、中国第 24 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卢建林

万里奔赴

从茉莉花到丁香花

桑给巴尔岛位于东非,濒临印度洋,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当地盛产丁香,是举世闻名的丁香岛,但蚊虫肆虐、流行病高发,经济条件、医疗技术水平都较为落后。

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于 1964 年组建,主要由江苏派出,是我国向非洲派出的第 2 支援外医疗队。从传统的针灸拔罐,到现代化的远程医疗会诊 …… 至今,中国一共派出了 33 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共 800 多名江苏医疗队员陆续来到这里进行医疗援助。

中国第 24 期援桑医疗队大多来自苏州的多家市级医院,都是医院里的业务能手、科研精英,好几个人担任着科室、医院的管理工作。2010 年 5 月,接到援非任务后,大家纷纷主动请缨。

碧波荡漾 , 落日余晖映出绚丽晚霞 , 这是卢建林落地后拍的第一张照片。然而,与海滩美景相反的,是受援医院落后的医疗条件。

△在纳兹莫加医院手术室做微创手术

卢建林等 12 名队员被派驻到桑给巴尔岛的纳兹莫加医院,这是拥有约 100 万人口的桑给巴尔岛上,最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

虽说有心理准备,但医疗环境还是让队员们大吃一惊,仿佛穿越回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的农村卫生院。" 最大的体会就是缺医少药,设备落后,条件有限。" 卢建林说。七八个病人挤在一个大房间,没有分病种,没有专门的护士,一个风扇用来通风,几乎没有消毒设施,手术室里还有蚊子和苍蝇。

尽管如此,队员们迎难而上。" 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只要病人有需求我们随叫随到。" 卢建林说,当地人找不到其他国家的医生 , 后来都知道要找中国医生。一碰到问题,就会请中国医生会诊,医疗队几乎处在 24 小时随叫随到的急诊状态,骨科大夫 " 兼职 " 脑外、胸外手术也是常有的事。

△海难事件诊治现场(病区)

过命交情

" 中国方案 " 全力救助

还未等大家完全适应援外工作,一场严峻的大考悄然而至。

2011 年 9 月 10 日,坦桑尼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沉船海难事件。卢建林第一时间和医院院长、桑给巴尔卫生部门联系,表示中国医疗队随时待命,接受救治任务。

卢建林和队员们开出了一份 " 中国方案 ",在短短一天内,处置伤者 150 多名,抢救重伤患者 13 名。

一名幸存者存在严重肺水肿,到医院时已经呼吸困难,气息微弱,心律不齐。" 半个小时内如果不救治,就可能因为心肺的问题死亡。" 队友徐晓是呼吸内科的一把好手,他一方面让护士开通静脉通路,一方面联系另一名队友,以便必要时进行插管。经紧急抢救,病人的呼吸困难没有那么严重了,大家心里的石头才慢慢落下来。

一名幸存者脚踝部撕裂,伤口经海水浸泡已经发白,放射科主任医师李晓兵为他进行了 X 线检查,排除了骨折问题,卢建林及时为他清创、缝合。

沉船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适逢中秋佳节,医疗队继续在医院救治幸存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400 多名沉船事故受伤者陆续康复。

在危难时刻大显身手、全力施救,援桑医疗队获得桑给巴尔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中国好医生 "" 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 "…… 当年 9 月 22 日,桑给巴尔总统特别接见了医疗队全体队员,他说:" 你们的高尚工作,桑给巴尔人民会永远记住的。"

除了日常工作外 , 医疗队还会抽时间 , 带上设备和药品到偏僻的乡村、最缺医少药的地方进行义诊。两年中举办了 10 次下乡义诊活动,诊治病人达 5000 人次。此外,他们还历经 7 个昼夜,全力抢救遭遇高压电击伤、生命垂危的同胞并护送回国,完成跨越万里的生命接力历程。

" 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的队长,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我们队员们身上所拥有的不平凡的人格魅力,为了祖国的使命,把满腔的激情都挥洒在非洲大地上。" 卢建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外科门诊

仁心仁术

创下多个 " 首次 "

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赖和爱戴。

打个洞就能做手术的微创技术,在国内早已开展,但在当时的桑给巴尔,这样的手术很少。一名患者要切除增生的前列腺,微创手术是最佳选择。当地医生告诉卢建林,医院有一套旧的设备,他可以借到。等拿到设备,卢建林一看," 不仅锈迹斑斑,镜子也不配套,只能看到 12° 的视野,而这样的手术通常需要 30° 视野。"

卢建林给患者仔细做了检查,第二天一早,桑给巴尔岛第一例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就开始了。他就着狭小视野,小心翼翼地操作电刀。老旧的电刀并不锋利,每切割一块组织,都要将刀头拿出来刷洗。手术结束时,卢建林早已是汗流浃背。手术成功后,患者举起左手放在胸前,以当地独特的方式表示感谢。

一个女孩名叫迈亚美,8 岁,家里人发现她肚子越来越鼓,超声检查左肾一个大肿瘤,瘤体占满了大半个腹腔。" 在岛上的条件下做手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卢建林回顾了这方面的治疗手术,同时向书本学习,认真想好每一个步骤,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对措施尽最大的努力,终于把肿瘤完整切除。

" 虽然苦、虽然累,但心里特别高兴。能给桑给巴尔人民带来健康,传递友谊,这就是中国医疗队在这里发挥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来这里的意义所在。" 卢建林说。

△制订手术计划

授人以渔

留下 " 带不走的医疗队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自中国的管理理念、诊疗技术,不仅给桑给巴尔当地人民带来了健康和幸福,也带去了友谊和文化。

眼科中心是江苏在桑给巴尔建立的第一个医疗中心,每天的患者络绎不绝。一个先天性白内障的小姑娘手术成功摘掉纱布后,惊喜地搂着医疗队队员耿宁的脖子说:" 中国妈妈,我看见了!"

为了改善手术室工作状态,卢建林在工作中力求创新和发展,将新项目新技术引进桑给巴尔。在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后,2012 年 9 月和 11 月,在受援医院里分别成立了中国医疗队微创外科中心和微笑中心,将先进的微创外科设备和技术引进了桑给巴尔,多项手术填补了桑方医疗空白。

两年里,医疗队共接诊病人近 10 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例 1000 多人次,接生新生儿 5000 多名。卢建林和队友积极参与领事馆举办的中桑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桑给巴尔人了解中国,了解家乡苏州。

" 能够发挥各自特长,代表国家服务当地民众,是艰苦而光荣的。" 医疗队队员、被当地人称为 " 中国神针 " 的欧阳八四说。

" 我们不仅代表中国医生,更代表着中国形象,每一次救治都是全力以赴。" 医疗队队员、妇产科医生侯顺玉说。

……

付出了艰辛、智慧和心血," 中国医生 " 的金字招牌赢得了尊重、赞许和友谊。

△纪念证书

桑给巴尔有 " 石头城 " 之美誉,古城中各式各样的雕花门因其精美与历史感被认为是特色名片,当地人将这种门做成模型送给最尊贵的客人。回国前,桑给巴尔总统再次接见医疗队,并向全体队员颁发奖章、纪念证书,表彰他们作出的贡献,并赠送医疗队一扇具有特殊含义的木门模型,意为 " 桑给巴尔的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医疗队也向桑给巴尔总统赠送了大熊猫双面绣,寓意友谊长存。回国后,卢建林和队友们经常和当地医生通过微信沟通、回访和指导,续写援桑情谊。

△桑给巴尔总统赠送医疗队木门模型

谈到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之一荣获 " 时代楷模 " 称号,卢建林说," 这是集体的荣誉,是一代代中国医疗队接力奋斗的成果。时代在变,我们不变的是初心和力量;岗位在变,不变的是使命和责任。"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60 年来,一批批援桑医疗队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克服种种困难,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为增进中非友谊、共建 " 一带一路 " 作出卓越贡献。

在开满丁香的桑给巴尔岛上 , 新一批援桑队员接过前辈的 " 接力棒 ",赓续传递着 "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 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续写大医精诚的温暖故事。

现代快报 + 记者 卢河燕 / 文 苏蕊 / 后期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校对 张红霞 编辑 李蔚蔚)

相关标签

医疗 医生 非洲 江苏 苏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