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又到了重阳节,也叫 " 登高节 "。很多人都知道,盐城是江苏唯一一座没有山的城市,既然在盐城无山可登,那么盐城人都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 登高不等于登山。"10 月 22 日,盐都区图书馆举办了重阳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民俗专家表示,旧时在盐城,重阳节里人们登城门、吃糕、赏菊,习俗非常丰富。
没有山古时盐城人也一样登高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当天下午,重阳节主题读书活动在盐都区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书友围绕重阳节的由来、演变、习俗、传说及文创产品开发等进行研讨,书友们还参观民间收藏家提供的重阳节主题藏品展,参观体验盐都区图书馆数字体验区。
" 盐城地表平坦如镜,一眼望去,表面没有起伏,毫无山峦的身影。" 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说,盐城是江苏省唯一一座没有山的城市,地势相对较低,大部分地区是低平原,海拔高度多在 5 米以下,最高海拔只有 8.5 米左右。
那么,重阳登高是不是在这里不流行了呢?" 并不是,登高不等于登山。" 活动现场,王登佐朗诵了明代人赵完璧写于盐城的一首诗《丁夘盐城九日》:江峰迢递独登台,满眼黄花暂举杯。两度重阳归未得,秋风千里望乡来。
" 这说明在古代,盐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是会登高的,没有山也一样登高,还可以登寺塔、登城门、城墙。" 王登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盐城古时盐场甚多,有很多避潮墩,以供晒盐人躲海潮时使用,避潮墩也有一定高度,站在避潮墩成为古代盐城人重阳节的一个特色登高活动。
旧时盐城重阳节习俗丰富多彩
"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王登佐说,关于 " 重阳 " 一词的来历,与《易经》有关。《易经》以 " 九 " 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 " 重九 ",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名曰 " 重阳 "。2006 年 5 月 20 日,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旧时在盐城,重阳节这天,人们除了登城门楼、登寺塔或避潮墩,还有赏菊、吃菊花酒、插茱萸、兴吃糕等习俗。坊间流传着谚语:" 吃了重阳糕,过冬不心焦。" 为了趋吉避祸,盐城境内则兴此日吃糕,取 " 糕 " 与 " 高 " 的同音,来代表登高消灾之意。
" 所以过去在重阳节里,盐城家家蒸糕,现在的熟食店还有专门制作‘重阳糕’出售。" 王登佐介绍,以前在一些旱粮地区,因无米面来蒸糕,也有以烙饼来替代蒸糕。所以在盐城也就有了重阳节吃糕和吃饼的风俗习惯,称之 " 重阳吃块饼,过冬不怕冷 "。
" 在盐城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文化内涵。" 王登佐认为,重阳节经过历代的演变,已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 就个人而言,登高及放风筝的活动,可强健体魄,调剂身心。
" 老人节 " 传承中华传统孝道
现在,盐城重阳节吃糕的风俗依然存在,此时正为稻熟蟹肥之时,又值丛菊争放季节,重阳节正由传统登高望远、赏菊怡情、消灾避祸等向持螯把盏、喜庆丰年等转变。
" 之后所衍生的老人节,发扬了我国传统孝道和报本思源的美德,不仅让这个节日富有人情味,也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建立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王登佐说,国家把老人节定在重阳,将传统的登高与老人的健康长寿以及孝文化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
如今的重阳,盐城境内已成家的儿女,通常都要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老人。由于此时天气转凉,有些做儿女的则会为老人添置一些衣服,也有的儿女则要为老人置备一些糕点茶食,以便早茶晚水之用,使古老的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文化内涵。
现代快报记者从盐城文旅部门获悉, 古时的盐城有不少与孝相关的故事和传说。比如," 二十四孝 " 之首王祥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盐城,如今盐都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里有王祥卧冰处遗址;盐都区龙冈镇流传孝子王忱故事《白燕赞》,由宋曹手书的《白燕赞》碑,目前收藏在盐城市博物馆。
现代快报 + 记者 姜振军 通讯员 王璇一
(受访者供图 校对 胡涛 编辑 谢静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