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2023-10-25
最美新农人丨新“木兰”返乡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黄陂区是武汉市耕地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行政村最多的新城区。近年来,黄陂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以稻香、花香、茶香、果香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65 家,位居全省第一。2022 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261 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

现代农业沉实前行,离不开带着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扎根乡村的 " 新农人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抓住 " 鸡 " 遇智能化养殖 在 3800 米高原 " 蛋 " 下希望

张宏林是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法学硕士,在国外参观智能养鸡场的一次偶然经历,让他萌生了建一家高标准智能化养鸡产业园的想法。在老家黄陂,父亲的养鸡场和那家养鸡场规模相当,但请了 20 个人仍忙得不可开交。而在智能养鸡场中,投食、喂料、捡鸡蛋、除粪等环节,都不需要人工操作,鸡蛋通过分拣机包装好后,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会来农场直接收走。

2012 年,张宏林回到家乡,在武汉市和黄陂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建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建起一座百万级智能化养鸡场。

在武汉宏农产业园内,恒温鸡舍装有 24 小时通风系统,数字化设施为百万只蛋鸡日常生活提供保障,进口有机肥设备处理鸡粪。鸡吃的饲料是宏农自建的饲料厂生产。

百万只蛋鸡虽然生活在 " 豪宅 " 标准的鸡舍中,但产下的蛋要达到上市标准,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首先是人工挑选,将沾了羽毛或脏物的鸡蛋拣出来。紧接着,鸡蛋进入投资数百万元引进的鸡蛋分拣生产线,快速自动清洗、风干,进行 15 秒紫外线照射,灭杀蛋壳表面残留有害菌。然后光线照射,检查有隐藏裂纹的不合格鸡蛋。再是称重,按克数不同,分 5 个等级自动进入各自 " 车道 "。最后才是喷码、装箱,喷码可回溯到每一枚鸡蛋的生产日期。

经过多年发展,武汉宏农获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产业园中现存栏蛋鸡 150 万羽,年产鲜蛋 3 万吨,年出栏老母鸡 90 万羽,年产有机肥 6 万吨。

张宏林还将武汉成功的养殖经验带到了西藏,相继攻克了低压、缺氧、少湿等技术难点,打破了蛋鸡规模养殖最高海拔世界纪录。西藏宏农高原蛋鸡养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截至 2023 年 7 月,西藏宏农一期项目存栏已达 82 万羽,日产鲜蛋 60 余万枚,基本实现西藏自治区鲜蛋供应的自给。

家庭农场特色种植 打造生态农业新样板

今年 55 岁的刘翠娥,以前在上海开小餐馆。2015 年,为了能照顾孩子,她选择回到黄陂老家跨界做农业,流转 500 多亩土地,创办了刘小丫家庭农场,种植以火龙果为主的特色南方水果。

谈起种植火龙果,刘翠娥坦言,走过不少弯路。火龙果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喜光耐阴,不易过冬。" 种植的头一年,由于气温低,加上技术不成熟,果园出现不少火龙果腐烂的情况。" 刘翠娥说," 就当交学费。" 后来,刘翠娥请市农科院的果树专家来农场指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弥补大棚冬春季节的空档,刘翠娥又到四川、浙江考察,引进了人气颇高的果冻橙。听说年轻人爱吃酵素瘦身,但是口感不好,她就试着用散发玫瑰香味的火龙果做保健食品酵素,到了冬天,她还会用自留的火龙果来做豆丝,不少来农场采摘过的市民都成了回头客。

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与实践中,刘翠娥的家庭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有水平。截至目前,农场累计流转土地 1000 余亩,总投资 3000 余万元,拥有固定资产 3000 余万元,实现年销售收入 1500 余万元。

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刘翠娥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目前,她创办的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已具备较强的成果转化、技术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在黄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华农硕士返乡创业 " 一条鳜鱼 " 游出致富产业链

夏小平今年 52 岁,华农硕士毕业。2012 年,夏小平离职下海,带领 " 武汉市四汇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坚持湖北本土化鳜鱼繁养殖技术,让更优品质的鄂鳜 " 游 " 上市民餐桌 ……

随着全国鳜鱼产业的发展变化,原基地规模制约了公司进一步发展。为此,夏小平一直在苦寻最佳投资地,他奔赴麻城、咸宁、嘉鱼、通城以及武汉郊区的很多地方考察 ……2019 年,他终于在黄陂创造村发现了这片藏在库区少人识的 " 令人惊喜的宝地 " ——院基寺水库、泥河水库被一条弯曲的连接渠一肩挑起,水质优加上地形自然形成流水落差,特别适合建名贵鱼类繁育基地。于是,他选择在创造村投资建鳜鱼繁养殖基地,开启 " 智慧养鱼 "" 生态养鱼 " 新模式。

在长轩岭街、驻村干部和村 " 两委 " 的全力支持下,不到 3 个月就流转了 327 亩土地。当年 9 月,投资 1200 万元的基地正式动建。

2020 年 3 月 10 日,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签署鳜鱼 " 育、繁、推 " 一体化及 " 产、学、研 " 相结合的合作协议,共同研发 " 华康 " 系列鳜鱼新品,让抗病力强、养成率高的新品鳜苗种走入广大鳜鱼养殖户。目前,以基地为中心,已带动武汉及周边等百余户水产养殖户。

如今,基地做强 " 一条鳜鱼 " 产业链的同时,将在 " 三产 " 融合上发力——把基地打造成集鱼苗繁育、商品鱼养殖及其衍生的渔事体验、渔业科普、休闲垂钓、精品民宿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乡村生态农业园。

扎根乡间的 " 田蜜 " 爱人 智慧农业探索蔬菜种植新模式

魏正辉、廖小英是一对扎根乡村,致力改变家乡面貌的 80 后夫妇,曾经的两人在一线城市有着自己的公司,过着优渥的生活,然而对于故乡的眷恋让魏正辉动了回乡做农业的想法。

创业之初,仅凭一腔热血的魏正辉遭遇了多次打击。面对连续数年的失败,魏正辉已经感到无助与绝望,这时是廖小英坚定地站在丈夫的身边,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2015 年经过黄陂区蔬菜站专家指导,魏正辉开始种植大棚苕尖,一个大棚的苕尖种苗就卖了 5000 多元。经过近三年的坚守,魏正辉首次尝到了种植的甜头。

如今夫妇两人打造的 300 亩蔬菜智慧种植基地,通过现代农业精细化管理,年产蔬菜 400 余吨,结合 " 订单农业+生鲜配送 " 创收 200 余万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夫妇二人相互之间的默默支持和付出。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农村广阔空间大有作为。农业梦也从魏正辉一个人的理想变成了夫妻二人的共同梦想。

村民共建留住 " 醉美乡愁 " 青山绿水蝶变文旅名村

大余湾位于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大余湾古村风水格局非常考究,村落肌理保存完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是湖北省荆楚派古民居的典范。大余湾先祖以 " 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 " 为家训,开启了书香继世、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祖上曾有过 " 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 " 的荣耀。

近年来,全村居民合力建设大余湾景区,以 " 荆楚风情、民俗大观 " 为理念,围绕历史、街市、景观、生活四大元素,通过 " 书香大余湾、荣耀大余湾、博览大作湾、民俗大余湾、家风大会湾、休闲大余湾、美食大余湾、生态大余湾 " 等项目内容的开发建设落地,实现 " 醉美乡愁体验 无限亲近自然 " 的休闲度假需求。

随着大余湾景区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大余湾先后被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家风实践教育基地、湖北省百家旅游名村、湖北省十佳书香村、武汉十大魅力乡村和武汉首批生态特色小镇,成为武汉知名的文旅度假目的地。

黄陂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为广大 " 新农人 " 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让 " 村口 " 也能成为 " 风口 "。" 新农人 " 在这里播种下 " 兴农梦 ",又逐步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 " 兴农人 ",与黄陂乡村实现双向奔赴。

来源:武汉市黄陂区委宣传部 谢聪

相关标签

张宏 武汉 西藏 乡村振兴 产业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