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曾经在航天发射场服役的战士,看到这一幕,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激情如火的青春年代!" 在连云港市灌南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会议室里,面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有两名执法队员显得非常兴奋,他们是杨兴国和王化昶,当天上午 11 时 14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一声 " 点火 " 的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 3 名航天员的火箭顺利腾空而起。而作为曾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过 16 年的老兵,杨兴国和王化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观看神舟十七发射的直播
" 我们两人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 16 年,我主要负责燃料推进剂加注工作,王化昶主要负责电力保障工作。" 现任灌南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政工科副科长的杨兴国介绍。服役期间,他先后完成 30 余次卫星发射和 7 次载人航天飞行大型任务的燃料推进剂加注工作,见证无数历史瞬间。而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时,他还接受央视新闻的专访,被央视记者称为 " 发射中心出了名的‘加注手’ "。
1999 年冬季,在神舟一号飞船试验任务加注前管路气检中,杨兴国发现一个故障,在制订好故障排除方案后,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穿上防护服,带上工具,迅速冲进了加注泵间。最终,经过 1 个多小时的努力,杨兴国成功排除了故障,保证了后续加注工作的顺利进行。
△杨兴国、殷开军、王化昶(从左到右)在观看直播
" 转业到地方后,看着飞船一次次成功发射,心里无比激动和说不出的喜悦。中国航天事业的顺利发展与各环节战友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觉得人生充实而幸福。" 杨兴国说。
而现任灌南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维护队副队长的王化昶,看到火箭顺利升空那一幕,也感慨万千,作为从事电力保障工作的他,16 年间累计排除电力故障 300 多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电厂被称作发射中心的 " 心脏 ",容不得半点差错。2003 年,在执行神舟五号任务时,正在调度机房值班的王化昶突然发现测控专线发生电力警报,电压指标超出规定 37KV 标准,他沉着冷静,积极调整,仅用 3 分钟就将电压调整到位,保障了任务顺利进行。
△三名灌南籍 " 航天人 " 王化昶、殷开军、杨兴国(从左到右)
" 我参加过多次发射任务,今天又迎来航天发射大事,更加让我感受到国家的富强。" 王化昶非常激动地告诉记者," 我作为一名航天老兵,航天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在新的岗位继续努力工作。"
在灌南,还有一位曾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了 11 年的老兵,他就是灌南县融媒体中心采访部主任殷开军。" 在部队时,我是一名军事记者,有幸参与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航天任务的新闻报道,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当时的点点滴滴。" 殷开军介绍,而 2003 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发射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央电视台派了多组记者前来采访,由于他们当时人手不够,需要从我们部队电视台抽调 2 人去协助,经过严格考察和政审,我有幸和另外一名同事被选中。" 殷开军回忆,"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是发射的正式时间,前一天晚上,央视报道组从杨利伟出征仪式拍摄机位选择、到发射场主持人出镜时间、地点等内容开了协调会,当时会议开到 10 点多,央视安排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航天员杨利伟报告时的现场声录制和发射前 30 分钟央视 4 套主持人出镜拍摄。"
"10 月 15 日 5 时许,航天员杨利伟出征欢送仪式开始了,戈壁滩的早上气温很低,当时我们都穿上防寒服,看到杨利伟从航天员的宿舍问天阁走出来,全场一片欢呼声,从镜头里看到杨利伟向大家挥手致敬,我的心里非常激动,此时,只有专注地做好拍摄工作,记录下这伟大的瞬间。" 回忆 20 年前刻骨铭心的经历,殷开军还是记忆犹新。
△杨兴国当年接受采访的画面
据了解,30 年前,杨兴国、王化昶、殷开军三人一起入伍,1995 年,又一起考入昆明指挥技术学院学习。作为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出来的退役军人,一直以来,他们退伍不褪色,以一名航天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曾经的航天人,看到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圆满成功,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据了解,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 30 次飞行任务,也是第 12 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 6 个月,同时,还将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 ( 试 ) 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载荷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工作。
通讯员 孙荪 秦宁建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供图
(校对 许元华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