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3-10-29
哈工大学子无人机“拆盲盒”,斩获全国一等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来源:冰城 +

商艳凯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你能想象无人机不仅能在天上飞,还能在地上跑、墙上爬,甚至在水中游吗?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2022 级本科生黄一,大一进入实验室并以大一年度项目为基础,带领团队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而他研究的项目就是 " 两栖智能搜救无人机 "。

创新的路上不断 " 拆盲盒 "

在今年 8 月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应用赛道全国总决赛中,由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本科生黄一、航天学院本科生朱骐、经管学院硕士生陈瑶组成的创新团队,在电信学院教师李鸿志、史军指导下完成的《天行者:两栖智能搜救无人机》项目斩获大赛一等奖。

作为团队负责人的黄一,就读于未来技术拔尖班人工智能方向,获奖的项目源于大一年度项目,在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后,他将目光锁定在更有挑战性的增加无人机运动性这个方向,通过地面跑和空中飞相结合,大幅提升无人机的能耗比。

" 最开始做的是三轮的结构,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但能否跑起来存在不确定性 " 黄一坦言,从打印部件到测试功能,再到调整参数,每次都感觉像拆盲盒一样,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前后大概试了六七次,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转眼到了项目中期检查,黄一带着问题找到自己的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朱延河教授。朱延河教授建议,将前面的轮子换成传感器之类的部件。在导师的启发下,他对无人机结构进行了调整、完善,经过不断改进、迭代,无人机在结构、能耗、功能性等主要指标上完成 " 升级 ",为后来参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黄一报名参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打羽毛球的他在和学长打球时了解到,8 月将举办全国性的芯片设计竞赛,刚好可以结合自己正在做的项目,于是他和 " 球友 " 朱骐、陈瑶当即拍板并组团参赛。

在 3 人的团队中,黄一主要负责技术部分,朱骐、陈瑶负责项目的展示及市场前景等方面。参赛之前的 2023 年暑假,黄一选择留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备战上,对参赛的无人机进行最后升级。最终,黄一和团队完成的创新项目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成功斩获大赛一等奖。

黄一在做大一年度项目时,除了用到正在学的《线性代数》知识外,还涉及高年级的控制、电机、机械等课程知识,他结合项目自学了相关原理,此外平时他热衷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知识的拓展和积累,抓住参加机器人国际会议的机会了解学科和产业的前沿动态," 只有真正热爱一件事情,你才会全情投入并乐在其中,也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黄一总结道。

未来想创办自己的机器人公司

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黄一,2022 年夏天从个人的兴趣出发,选择报考并来到哈工大,回顾一年来的学习生活,他说 " 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 哈工大为学子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 "。

除了面向全体新生设立并连续多年实施的大一年度项目,2023 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面向本科生、研究生设立 " 点子 " 基金项目,鼓励学子自主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黄一所在的未来技术学院,围绕学校四类杰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书院制、导师制等改革举措,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力求做到一生一策,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和课题组,在大师引领下更好成长成才。

" 在我带的学生中,黄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思维活跃,主动学习的能力强,在创新方面敢想、敢闯,是一个值得重点培养的好苗子。" 从大一起就担任黄一导师的朱延河教授评价道。

在黄一做创新项目过程中,朱延河教授不仅在方向上给予指导,还提供实验场地和经费支持,建议学生将 " 陆空两栖无人机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在朱延河教授的带领下,黄一从大一起就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参加研究生小组的讨论,在拓展视野的同时明确未来方向。

" 从高中毕业起我就不断地问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目前我的想法是,未来能够创办一家机器人公司,用科技的方式去改变生活、影响世界 "

谈到未来,黄一充满信心。

编辑 于赛楠

值班主编 王坤

相关标签

无人机 陈瑶 本科生 竞赛 导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